熱門文章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覧參觀筆記/李葭呺

「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覧參觀筆記

文:李葭呺


這個香港秦俑展覽絕不馬虎,全是具代表性的兵馬俑精品,所不及的可能只是兵馬俑出土坑現場千軍萬馬的氣勢 ,但麻雀雖小的展廳,卻也令人印象難忘,因不同原因,我有幸三度進場,現筆記要點如下: 

一、多媒體體驗區主要讓參觀者以不同遊戲或視覺媒體體驗秦俑特色。按場內派發的「參觀全攻略」小冊子,多媒體體驗區5,參觀者置身於兩邊極寬闊銀幕之間,透過觀賞一齣短片,認識麗山秦陵的變遷。多媒體體驗區6,參觀者嘗試為秦俑模型著色,瞭解秦俑本身是色彩繽紛的。由於古代士兵要自行帶備衣服到戰場,國家只為他們提供外層的鎧甲,故他們每人都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出征。然而,秦俑上的顏色大多已剝落,只有小部分身上有殘餘的顏料,但已足以得知二千多年前,中國已掌握到製作顏料的技術,殊不簡單。

二、文物區前段主要是從秦陵中出土的陪葬品,陪葬品往往是刻意重新製造。因此會見到以貴重物料(如黃金、玉石)製造的器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物品往往在生產製造時會刻上生產者的名字(如「商鞅銅鐓」、「八年相邦呂不韋造銅戈」),當產品出現問題時,好讓人追溯生產者負責(注意當時使用的文字為大篆,又稱籀文)。其次是「雙螭雙蛇龍首金帶鉤」,它等如現代人使用的皮帶扣,可瞭解古人的衣飾襯配。而「金虎符」是古代的軍事用品,「虎符」是一對的,當君主批准發兵時便會將手上的一個虎符交予傳遞官帶到握有另一個虎符的軍官手上,兩個虎符的外形是一式一樣的,以茲識辨君主授權出兵。還有一個陶囷模型,陶囷是積存穀糧的倉庫,留意其上闊下窄並且圓滑的外型,是為了防止動物爬進倉內。場內有一個骷髏頭,注意一邊顎骨附近殘留著一個箭頭,明顯是被殺的痕跡,使人推測這個人的身份可能是一名陪葬者,有人估計是秦二世的兄弟之一。



三、秦俑展區值得注意的是秦俑的髮飾反映出不同等級,沒有髮髻的官階較高,並會戴上冠帽。古時以右為上,左為下,故髮髻通常紮在右邊。留意秦俑的細緻程度,脆射俑鞋底下的鞋紋也製作得十分清晰的。另外,還有以下重點:

1. 秦國初期的馬是很細小的,故可以見到有些馬俑比較細小,而馬上有馬鞍,沒有腳踏,當時人上馬必須要躍上馬背,故體能要求很高。沒有腳踏借力上馬之餘,騎在馬上雙腳要夾緊馬腹,下盤要十分強健才可坐穩,也十分消耗體力,故當時的馬通常用作拉車,作車戰用。後期因為與胡馬混種,秦國開始有一些較壯大的馬匹。燒製馬俑的時候為了避免因高溫而破裂,故可以見到馬腰位置有一個洞,讓熱空氣流出避免破裂,也可知俑(人俑及馬俑)內有些部分是空心的。

2. 鎧甲的編造是十分細緻的,不同位置會用不同的編織方法製成,留意身體與兩肩及下身部分的編織方式有何不同?身體部分是上一行石片蓋著下一行石片的,下身部分是下一行石片蓋著上一行石片的。 

3. 場內有一個文官俑,文官俑腰上繫者文具。那是刻刀與礪,相同於今人帶筆於身上。秦代在末期才由蒙恬創造了毛筆,也未有紙章,之前都是用刻刀,方便隨時要刻寫文字,如刻寫於竹簡、金屬(故可見展品的金屬也是被刻寫的物品)上,而礪是為了磨利刻刀之用。 

4. 場館後段有一組車俑模型,由於多年來只有兩組車俑出土,而每組皆要花四年多時間修復,十分珍貴,故國家不輕易讓車俑出國展覽,特意仿照原型製造比例較小的車俑模型供觀眾者望梅止渴。

5. 最後有一兩個秦俑生產工序的模型,讓參觀者認識整個生產工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