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覧參觀筆記/李葭呺

「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覧參觀筆記

文:李葭呺


這個香港秦俑展覽絕不馬虎,全是具代表性的兵馬俑精品,所不及的可能只是兵馬俑出土坑現場千軍萬馬的氣勢 ,但麻雀雖小的展廳,卻也令人印象難忘,因不同原因,我有幸三度進場,現筆記要點如下: 

一、多媒體體驗區主要讓參觀者以不同遊戲或視覺媒體體驗秦俑特色。按場內派發的「參觀全攻略」小冊子,多媒體體驗區5,參觀者置身於兩邊極寬闊銀幕之間,透過觀賞一齣短片,認識麗山秦陵的變遷。多媒體體驗區6,參觀者嘗試為秦俑模型著色,瞭解秦俑本身是色彩繽紛的。由於古代士兵要自行帶備衣服到戰場,國家只為他們提供外層的鎧甲,故他們每人都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出征。然而,秦俑上的顏色大多已剝落,只有小部分身上有殘餘的顏料,但已足以得知二千多年前,中國已掌握到製作顏料的技術,殊不簡單。

二、文物區前段主要是從秦陵中出土的陪葬品,陪葬品往往是刻意重新製造。因此會見到以貴重物料(如黃金、玉石)製造的器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物品往往在生產製造時會刻上生產者的名字(如「商鞅銅鐓」、「八年相邦呂不韋造銅戈」),當產品出現問題時,好讓人追溯生產者負責(注意當時使用的文字為大篆,又稱籀文)。其次是「雙螭雙蛇龍首金帶鉤」,它等如現代人使用的皮帶扣,可瞭解古人的衣飾襯配。而「金虎符」是古代的軍事用品,「虎符」是一對的,當君主批准發兵時便會將手上的一個虎符交予傳遞官帶到握有另一個虎符的軍官手上,兩個虎符的外形是一式一樣的,以茲識辨君主授權出兵。還有一個陶囷模型,陶囷是積存穀糧的倉庫,留意其上闊下窄並且圓滑的外型,是為了防止動物爬進倉內。場內有一個骷髏頭,注意一邊顎骨附近殘留著一個箭頭,明顯是被殺的痕跡,使人推測這個人的身份可能是一名陪葬者,有人估計是秦二世的兄弟之一。



三、秦俑展區值得注意的是秦俑的髮飾反映出不同等級,沒有髮髻的官階較高,並會戴上冠帽。古時以右為上,左為下,故髮髻通常紮在右邊。留意秦俑的細緻程度,脆射俑鞋底下的鞋紋也製作得十分清晰的。另外,還有以下重點:

1. 秦國初期的馬是很細小的,故可以見到有些馬俑比較細小,而馬上有馬鞍,沒有腳踏,當時人上馬必須要躍上馬背,故體能要求很高。沒有腳踏借力上馬之餘,騎在馬上雙腳要夾緊馬腹,下盤要十分強健才可坐穩,也十分消耗體力,故當時的馬通常用作拉車,作車戰用。後期因為與胡馬混種,秦國開始有一些較壯大的馬匹。燒製馬俑的時候為了避免因高溫而破裂,故可以見到馬腰位置有一個洞,讓熱空氣流出避免破裂,也可知俑(人俑及馬俑)內有些部分是空心的。

2. 鎧甲的編造是十分細緻的,不同位置會用不同的編織方法製成,留意身體與兩肩及下身部分的編織方式有何不同?身體部分是上一行石片蓋著下一行石片的,下身部分是下一行石片蓋著上一行石片的。 

3. 場內有一個文官俑,文官俑腰上繫者文具。那是刻刀與礪,相同於今人帶筆於身上。秦代在末期才由蒙恬創造了毛筆,也未有紙章,之前都是用刻刀,方便隨時要刻寫文字,如刻寫於竹簡、金屬(故可見展品的金屬也是被刻寫的物品)上,而礪是為了磨利刻刀之用。 

4. 場館後段有一組車俑模型,由於多年來只有兩組車俑出土,而每組皆要花四年多時間修復,十分珍貴,故國家不輕易讓車俑出國展覽,特意仿照原型製造比例較小的車俑模型供觀眾者望梅止渴。

5. 最後有一兩個秦俑生產工序的模型,讓參觀者認識整個生產工序。

重訪永利街李氏夫婦有感/恒川

〈重訪永利街李氏夫婦有感〉

文:恒川

永利街的街道牌上多了幅滑稽的圖案,四周是黃黃綠綠但又極不和諧的小屋,油漆欲蓋歷史的痕跡,也許再等幾棵日本葵樹長成,或那棵楊桃樹死去,老人的故事便磨碎成灰燼,只能讓年輕一輩細味在回憶中。

細雨輕灑在李婆婆的楊桃樹上,沿著凹凸不平的樹幹滑落淺藍色的十字架上,是感恩的淚水。螞蟻停在十字架旁,彷彿點頭認同,這家人從文革來港學洋文不遂,只好轉進印刷行業當學徒,眼袋沉甸甸的,但李伯眨了眨眼,彷彿過濾著累人的日子,誰料一眨便是人生最後的階段,但他心態仍像充滿魄力的青年,聲如洪鐘跟我們分享他的奮鬥史。

有好奇者隨意夾著字粒欣賞,字粒是李澤裕李伯當學徒時邊儲錢邊買下的,字粒在他腦海裡就像會跳舞的音符,隨他喜怒而起舞,字粒不僅是一個區別字義的死物,它們可以拼湊成歷史、生活及人生,而這一切又以李氏夫婦為中心。別人好奇放在手裡細看又放下,李伯追說:「那時每天我也跑一段路去買字粒。」原來,字粒看似冰冷,卻又混和李伯年輕時的汗水。滴滴汗水排在一起,堆起一面四方鏡,映照他輝煌過的歲月。

歲月需要承傳,在一年半前我讀過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好奇想查看是否真有此街,在網絡搜尋器上偶然發現永利街,於是登階造訪,認識李氏夫婦,結下緣份。我興之所至,便會帶朋友到訪永利街,朋友都讚不絕口。笑聲鼓勵了李伯,於是他每周開六班課,向對印刷感興趣的人士講解,現在他的眼皮更乏力了,連眼也不願眨,他堅決要讓時間倒退至1974年,那時他帶著太太來港學印刷,他每天像噴煙的蒸氣火車向前奮鬥著,這種精神感染了我。我不能直接繼承他的行業,但我嘗試用文字轉化他的淚與汗,用李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在螢光幕打著字粒。「放心,有自信的人做甚麼也不怕,我信你得!」他拍拍我肩膀笑道。

門外的兩隻小貓用尾巴嬌爹地撥弄李婆婆的腿,於是她取出貓糧,倒在地上。這幾年,她餵養著附近的流浪貓,牠們惹人憐憫,聽到喵喵聲從必列者士街熟食市場傳出,誰甘心要牠們餓著?她撫摸牠們染了灰的白毛,眉頭又擠了個笑容。可誰又憐憫過李氏夫婦,政府、業主聯手趕絕他們,現實終究容不下單純、善良的人。可有想過他們過著流浪貓的日子,左思右想捱出一天的生存空間,每天也是珍罕的奢侈。當人們發明了金錢的時候,感情、信任與愛等恆久的信念便被鎖在密封的硬幣或紙幣上。我曾在心裡想過:再多幾位像李氏夫婦樸實、自然的人在世上,也是不錯的。

黃黃綠綠的小屋恐怕成為永利街的主色調,流浪貓相信很快就打回原形,做回名副其實的流浪貓,楊桃樹會枯萎。但「永利街」三隻字仍迄立不倒,不倒的是它的精神,不倒的是李氏夫婦的信念!世間仍存有愛!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人生必讀之一:《我們最幸福》/李葭呺

人生必讀之一:《我們最幸福》

文:李葭呺

2012-11-15  

我從來不認為世上有必讀之書,可能這種想法是後現代的反叛,同時是我覺得世上每書皆必讀,必與不必是很個人的事。然而,《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讓我感到豁然開朗,對我這些感到有必要積極關注人世的人,進一步認識世界之可能與不可能,瞭解生命與知識的限制,重新認識生活。如果《一九八四》是來自想像的可怖,《我們最幸福》則是要人徹底面對真實的悲哀。這將會是我對每一個人說,無論你讀甚麼學科,做甚麼事,這部書也該是每個人必讀之書。 

我閱讀心酸,流淚。

知識份子在饑餓面前,跟其他人是平等的。書中特別提到饑荒時期,最早餓死的是男人,無論是健碩的還是文質彬彬的知識份子。醫生、老師看著兒童與老人餓死,自己吃著食物彷彿是罪惡。男性作為男權社會的主導者,偏偏求生與賺錢能力都比女性低,這不知是受訪者的觀點,還是作者有意凸顯的情況,但這有助肯定一件事,在饑餓面前,我們甚麼都不是。一片沒有青蛙,也幾近沒有犬隻的土地,六個離開這片土地的人,就重組了這些九十年代的饑餓和二千年所謂稍有改善的「糧食不足」的畫面,一個永遠饑餓的國度。人可以吃著樹皮、動物的排泄物,同時高唱「我們最幸福」。

幸福到底是甚麼呢?

離開不是一個輕易的決定,那不是買一張車票、機票的代價。出國的代價很可能是親人的生命,不是分隔兩地的思念可透過網絡慰藉。書中人物美蘭到南韓後過著很好的生活,但活著也使她倍添愧疚。

《我們最幸福》對我的刺激很大,美蘭與俊相的故事,讀著使人明白那句俗套的「世上最遙遠的距離」。美蘭離開的時候,俊相已有相同的念頭,但「信任」在這個國度裡竟然是最危險的事,人與人之間永遠要有距離,像俊相這類醒覺的知青,不難體會他的寂寞和孤獨,更傷心的是,他為自己的勇氣落後於美蘭而羞愧,嘗試用多年時間越境來到美蘭面前,卻要接受對方已為人婦的事實。當俊相著緊地追問南韓官員有關美蘭的下落時,他知道她已結婚的消息,實在「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於是,在南韓也過著艱難日子的他,沒有主動接觸美蘭,以尋求對方的支援。雖然沒有太大關係,但我因而瘋狂讀著李煜的詞,寂寞滋味迴路著我的想像與體會。

離開不是容易的事,因為路既險且長,並非康莊大道。讀者讀著一段段驚險的情節,生存與自由的路,崎嶇不平,帶著血流如注的身體,每一步每一個腳印也是一個犧牲的記號。

我們最幸福。不是在說唱著這首童謠的人,而是讀著這部書的我們。幸福只是一種比較,我們在六個受訪者面前,還能說甚麼幸與不幸呢?

我們最幸福。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讀潘國靈《失落園》(The Lost Land)札記/詩哲

讀潘國靈《失落園》(The Lost Land)札記

文:詩哲

「我徹底幻滅,又永遠存在,陽光把我吞噬,然而黑夜始終不曾消失,世間本無完全,我分裂猶如琉璃碎片,散落於所有陰暗的角落,於蛇穴,於蟻洞,於地牢,於荒野,於陰溝,於精神病院,於所有記憶的牢房。每一片灰燼,都有我。」
──潘國靈〈失落園〉

《失落園》再次借用經典名著的舊題。《傷城記》近乎於西西《浮城誌異》中對無根城市(香港?)的虛浮不安,《病忘書》以「因病而忘」、「由忘生病」描寫城市現象;到了《失落園》,則描繪回憶的陷落、追尋,以及「消失」本身。潘國靈的作品遍向詭譎,這次也不例外。相比起之前的作品,這次的感覺比較沈鬱,而且有莫名其妙的失落。究竟他失去了什麼?又或者--究竟他擁有什麼?在人物的身上,彷彿看到自己的反映。對童年回憶的淡忘和追思、成長的若有所失、自我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正是角色們面對的問題。

〈遊樂場〉 
小孩之間的兒時承諾,有多少記得起?有些單純的理想,在成長之後已不願掛在咀邊了。想以滑梯為伍的終日在城市間的電梯穿插、想以空中飛人為職業的卻在竹棚上意外墮地而死;小陀螺追求旋轉帶來的暈眩感,在氹氹轉上的世界似乎剩下一片混沌的彩色,成長後卻必須事事看得清楚,不容許一點的含糊。絢爛的夢一被拉到現實,就變得不怎麼美。童年的記憶隨著生命逐漸磨滅。難道每天成長,是為了遺忘? 

〈面孔〉
正如故事裡的大牛,不少人在他人的生命中只有一個使命,也許只用露一次臉,便完成了任務,從他人的生命中淡出,好像沒有出現過一樣。自己可能肩負起千萬個任務,在無數人的生命中進出,每天為在陌生人的身邊路過而活。世間一切盡在臉上,當我撕去原來的臉,你又能怎樣去理解我?眾生無相的話,善與惡又如何衡量?

〈夢之書〉
夢是回憶的一部分,假如失去了夢,可會如主角一樣恐懼?夢裡的事物正不斷地消失,在夢中活著似乎也愈來愈貧乏。應該醒來還是睡倒?美夢希望得以延續,噩夢呢,還是交給吃夢的貓罷。

〈週六床上柏拉矇〉
自我成為了一個又一個身份,在各式各樣的媒體中是不同的數字組合。也許名字本身並不重要,而名字背後所代表的靈魂才是重點。既然沒法聯絡得上你,數字永遠只是數字,沒有什麼特別意思。只有身份沒有靈魂的個體在旺角街頭遊蕩,「在一堆數字人生中週而復始,永劫回歸,而生活,終究好像欠缺了什麼。」

〈鴉咒〉
單純的詭異故事,是全本小說集中讀得最輕鬆的一篇,有如飯後甜品。有點回歸到〈母與女〉的情狀。

另收錄〈失落園〉、〈一把童聲消失了〉、〈病辭典〉、〈糞便:一則在醫院中對糞便的思考〉、〈鐵屋與球場〉、〈小蚊子〉等短篇作品。

走過詩選大地/子陵

走過詩選大地

文:子陵


這兩晚的《走過烽火大地》都有伊朗人唸詩的片段,其中二手書店店主Mohsen所朗讀的,正是波斯詩人峨默(Omar Khayyám)《魯拜集》的詩歌。「魯拜」(Ruba'i)一詞自阿拉伯語「四」字的詞根而來,「魯拜」這種波斯詩體有四句同韻,亦有一二四句同韻,後者略似中國近體詩中的七絕。

《魯拜集》因英國詩人、作家愛德華.費茨傑拉德(Edward FitzGerald)而廣受西方世界認識。費茨傑拉德譯《魯拜集》時曾五易其稿,研究文學、詩歌翻譯的學者可比較各個版本、並分析譯者的翻譯策略。而電視中所展示的詩歌,則出自《魯拜集》第五版(也是最通行的版本)的第五十五首:

You know, my Friends, with what a brave Carouse
I made a Second Marriage in my house;
Divorced old barren Reason from my Bed,
And took the Daughter of the Vine to Spouse.

華文世界對《魯拜集》亦有注視,由於詩人天性坦然放蕩,詩句中常表達把握當下,痛飲高歌的言行思想,故有人把峨默比作「波斯李白」。隨意在網上搜查,也可找到五六個魯拜集的譯本。以下三首分別出自郭沫若、梁實敬與黃克孫的手筆,郭梁均為現代著名文學家,不需多加介紹,黃氏的譯本則保留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格式,非常華化,其實到底算是翻譯還是「二次創作」也大可商議。

朋友們喲,你們是知道的,
我家中開了個盛大的歡筵;
我休了無育的「理智」老妻,
娶了「葡萄的女兒」來續弦。
(郭沫若譯)

你們知道,朋友們,好久以前
我曾在家裏再度大開婚筵:
我和年老不育的理性離異,
娶了葡萄的女兒作我的新歡。
(梁實秋譯)

落落心懷久不開,
酒酣拔劍斷琴臺。
忍敎智慧成離婦,
新娶葡萄公主來。
(黃克孫譯)

荊軻之義舉迷思:重讀《史記‧刺客列傳》/李葭呺

荊軻之義舉迷思:重讀《史記‧刺客列傳》

文:李葭呺        2012-11-11

沒想到因為一首詩而重讀〈刺客列傳〉。 


荊軻是一個功敗留名的經典人物。見〈刺客列傳〉,「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太史公這個敘述為他行刺秦王失敗原因提供了一個線索,與荊軻自言「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的理由相背。荊軻對自己的劍術是否沒有自知之明,而找其借口,無從得知。

然而,行刺者武功被質疑,那無疑是用人不當,太子丹本來就不是一個理想的上司,他並不了解用人之道,對於田光與荊軻的能力沒有透徹了解(荊軻的能力從「衛元君不用」、「聶蓋論劍」中已讓讀者起了疑問),他派秦舞陽擔當荊軻副手,卻臨場「色變振恐」,於事無助,又是一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或多或少反射出太子丹這方面的脫節,而一句「願先生勿泄」令田光自殺,雖然誇張,但這個流血的誤會不失指出太子丹待人接物的缺陷,史公筆下多次點出他疑慮荊軻是否真的會去行刺,亦是同理。某程度上,太子丹才是真正使刺秦失敗的主因,令許多人徒然而死。或許因為太子丹不才使荊軻有機會展示他的不才而入史冊,結果負負得正,完成一次演義,前者有點智慧,也許荊軻就無名於史了,此舉同時亦讓《史記》再次表現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公允。

陶淵明〈詠荊軻〉最後道:「惜哉劍術疎,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沒有嘲笑荊軻之意,只替其可惜,而對他的義舉還是肯定。到了余光中的詩,荊軻的不才之處就更被淡化。人們還是較著眼刺暴的義舉,這固值得稱頌,但荊軻背後的問題,還真是大問題。荊軻若自知不才而就義,那就真乃義舉矣,知其不可而為之也。若非,則死於不自量力而為人們製造假希望。太史公敘述荊軻失敗的那兩句線索相違之處,妙筆也。我會較欣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義。

我還是較喜歡豫讓。

附錄:

〈詠史詩八首之六〉 左思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已,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廷。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愔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供各位論荊軻。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愛,不怕遲——讀阿濃《新愛的教育》/恒川

愛,不怕遲——讀阿濃《新愛的教育》

文:恒

「我讀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長大,其中<少年筆耕>一篇,我讀的時候哭,講給學生聽的時候也哭。從前學生會陪我哭,可是,現在的學生不再哭了。不是他們的心硬了,而是他們已沒有對貧困生活的共嗚。」

就是這段作者的自序吸引我看下去,我也當過特殊學校的老師,但時間不及阿濃長,因為我是半工讀的情況下擔任此工作。我概嘆與此書相逢恨晚,不然還可以應用幾招到我的學生身上。

書中看到阿濃的老師地位常受到挑戰,也因而常常在調整,吸毒、偷竊、傷人,各式各樣,通通也有。他寫此書不單只說出老師有多偉大,沒有把教師捧至神聖的地位,反而從很多成功、失敗的例子中寫到教師的無奈、辛酸、喜悅。

附錄寫到有為師七戒,其中第七戒為「戒自滿」,「自滿會使一個教師過分自信,以為:『我甚麼樣的頑皮休沒見過?難道還怕你!』處理問題便會過分強硬,變得嚴苛,你商量餘地,結果師生間產生嚴重的衝突……自滿會使一個教師用習慣了的某幾種方法處理學生問題,其實學生類型成科論百,問題也千差萬別,不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作不同的教導培育,一味照老經驗辦事,沾沾自喜,不知道自己原來在退步之中。」

這令我啟發良多,特別應用在學問上。自滿會使我用習慣了的某幾種方法處理學問,其實學問類型成千上萬,不針對每個問題的特點,作不同的視野培訓, 一味照老經驗辦事,沾沾自喜,不知道原來自己在退步中。我坦誠自己過去也不斷犯這錯誤,亦相信將來也會犯,唯有不斷自省改進。

讀這本書,你會笑中有淚,例如<香口膠>一文中,阿濃被一位佻皮的學生玩弄至無話可說,他假裝吐掉香口膠,又把它藏在口腔裡不同位置,讓老師不易察覺,你會笑他的詭計多端,但很快你又會暗嘆為何他不把這小聰明應用在學業或工作上,枉費了上天對他的恩賜。

這本書對教師,特別是任教特殊學校的教師,甚至父母,也是相當有用的。而這書最大的特色,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就是每篇文章可獨立觀看,但其精神又一脈相承,我認為阿濃已做到這點。

最後,看過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愛,任何時候都不會太遲。別放棄身邊任何一位需要你幫助的人!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文學亂曰(6):卡爾維諾《在你說「喂」之前》的話題/李葭呺

文學亂曰(6):卡爾維諾《在你說「喂」之前》的話題

文:李葭呺


卡爾維諾早期的寓言小說比較簡單,《在你說「喂」之前》中所收錄的短篇小說,跟後期的一些作品相比,顯然是較容易進入的。尤其是那些因為戰爭而寫的寓言故事,黑色幽默的調子把世界各樣荒誕而有人從之的事情一一展示。〈知足〉、〈害群之馬〉、〈軍隊迷途記〉、〈圖書館裡的將軍〉等短篇讓人看得拍案叫絕之處,正是簡短的篇幅,要人笑看風雲變色的時代。這與卡夫卡讓人類在小說裡徹底變形有著不一樣的效果,卡爾維諾沒有強調那份可怖,而是放大了那種可笑。


〈知足〉握要地表現了在壓制低下,生活的自由變得絕無僅有,而有一天管治者希望改變這種自由時,縱使是走向寬鬆,人們已不懂選擇,不願改變或無法產生改變的想法,那是可怕的事,管治者渴望改變的時刻,人們卻覺得那是破壞他們僅有的秩序與生活,不再想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這個「知足」很是可怕。人的欲意被掏空,成為只懂做甚麼而只想做甚麼的機械。

〈圖書館裡的將軍〉寫當權者對知識的恐懼,誤打誤撞地使麾下的軍人沉迷於知識當中,透過圖書館理員的導入,軍人在進入圖書館前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使他們無法狠心毁滅圖書館裡的書。這與後期卡爾維諾於《給下一輪大平盛世的備忘錄》提到百科全書小說,著重「知識」的小說內容的概念一致。這個故事很重要,由查禁書到體會到書本建構的世界觀,點出人如何透過書本上的知識這道橋,嘗試擺脫無知,知道社會的問題所在。

書中其後的篇幅,關心的問題則更具世界性,如〈世界的記憶〉、〈亨利‧福特〉等,前者思考人類消失以後,若有外星生物可以怎樣閱讀地球人類的過去,而人類又如何製造記憶的問題,感覺像詭辯,但集體記憶私有化,是一個很精彩的討論點。後者跟〈蒙特祖瑪〉同為一篇虛擬對談錄,作者虛構一段與亨利‧福特的對談,討論他創設的生產制度如何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其中不乏精彩思辯。另外,〈邪惡之家失火記〉、〈在你說「喂」之前〉和〈最後的頻道〉則體現到卡爾維諾在細微事物中的深刻思考。〈邪惡之家失火記〉中複雜的案件推演,不同的可能性道出保險計算上的不可能性,電腦無法以方程式籌劃一個事實;〈在你說「喂」之前〉和〈最後的頻道〉,無論是簡單地打一個電話,或轉一個頻道,也反映出人類一個行為背後的肌理與條件可其複雜,溝通與訊息接收因電話、電視所作出的改寫。電話與今天的社交網絡十分接近的體會,卡爾維諾十分關心在溝通更為緊密的同時,人是否每分每秒更見疏離?他說得好,我想聽到你與電話中的你是不同的。

卡爾維諾小說中關心的後現代問題,其實今時今日仍在深化,由電話走向網絡,溝通又一段段聲音,變成零碎的文字,而記憶的私有化和虛擬化更甚,那不是簡單的討論能說盡的。 

2012年5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