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嚴志雄老師講陳子龍後有感〉 /許建業

〈嚴志雄老師講陳子龍後有感〉 

文:許建業

今日下午嚴志雄老師來教院演講,講題是:「明代復古派詩『學』的救贖: 明清之際陳子龍國變前後詩新議」。特別在「學」字用引號,因為談的不是詩歌理論,而是陳子龍在復古派學杜上的創作實踐。

明代復古派向來被批評唯務聲字,蹈襲皮相。杜甫七律,縱橫變化,集各家所長,夔州以後詩尤其獲得青睞,人人趨習,故又有所謂「杜樣」之說(譏)。嚴老師認為,復古派只得杜詩面目,而己之性情則不及見,這與前後七子命運遭際不如老杜之深陷國變有關。然而,作為復古派殿軍的陳子龍,正值鼎革之時,故其杜樣就能因時賦予了合適的精神意氣;同時能從杜詩語言外稍變其調,故而陳子龍之學杜甫詩,便成了復古派之救贖。亦因此進一步說,舊美學、語言、形式,若放置在大的歷史脈絡或個人的歷史意識之中,便能豐富文本的意義。

這是一個很銳利的角度,取樣杜律也很具概括性。演講後自己有一點小思考。

一、如果從嚴老師之說延伸開去,再檢視復古派之學古。復古派主流其實以古詩、樂府學漢魏,歌行、近體學盛唐為尚,而除七律以外,陳子龍也寫了不少古詩樂府,師法對象乃屬漢魏傳統,如寫遼事便學曹操之〈薤露〉等。那麼所謂救贖,其實也不限於杜樣的。而如果陳子龍之七律於復古派之救贖是杜樣,那麼其古詩又應收窄以甚麼為範式?這範式與前後七子的有差異嗎?

二、回到陳子龍的詩學主張,他有感萬曆以來士風文教大壞,故在繼承復古派的格調說以外,還標舉詩教傳統,詩文要憂時托志,以圖匡時濟世。他之追奉七子,是因為認為七子派之詩得風雅正調之傳統。而風雅傳統,本身就與杜甫詩之「詩聖」、「詩史」相合。若果七子派得杜甫詩藝之「集大成」一面,那麼陳子龍之學杜便在思想主題的層次添補了「聖」、「史」一面,故此其創作實踐在理論上本身最近杜甫。所以嚴老師謂陳子龍能為復古派之救贖,其詩學主張也應寓入其中。

晚明詩人始終讀得不多,妄發謬見,以供一哂。惟聊作思考之整理,也略有助益。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我們都是查理」——布魯塞爾遊行/植

〈「我們都是查理」——布魯塞爾遊行〉
文:植

遊行沒有警察監控式「維持秩序」,沒有催趕市民出發,沒有驅趕市民上行人路,不用齊叫「開路」。 遊行靜默有序,有市民舉起一支筆,有從天台上展示標語,有手持伊斯蘭教國家旗幟,也有法國紅、白、藍旗幟。參與遊行的人,有伊斯蘭教教徒,用阿拉伯文寫上 "Je suis Charlie" (我是查理)。道路上的電子牌顯示: "Nous sommes tous Charlie" (我們都是查理),甚至布魯塞爾這城市,也是查理。






這次事件令歐洲大陸切身面對恐怖主義,矛頭不應針對伊斯蘭教或教徒本身,而要了解為何暴力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為何暴力被認為可令致其他人尊重其宗教的方法。
遊行中,收到一位年青人派發的單張,說出亮點,指出伊斯蘭社群在歐洲社會中遇到的問題及應走的前路,大意如下:
1) 恐怖份子或恐怖主義者,給予恐懼伊斯蘭教( islamophobes )和種族主義一份大禮,並對生活在法國、比利時和其他地方的伊斯蘭教群體莫大的壓力。
2) 我們必定要阻止法國政府,通過反恐法,這樣會打擊我們的民主權利(droits demorcratiques)和誣衊的穆斯林人,尤其是年輕人。並且,這樣的法律也將被用來對付工會成員和一切旨在改變社會的運動。
3) 反恐的行為將會使法國重新成為帝國主義國家。
4) 不是支持宗教狂熱,而是探問狂熱背後的根源。 宗教狂熱不是在《可蘭經》 (Coran) ,而是在社會、經濟、政治的層面上,年輕穆斯林遭受到的不公義(l'injustice),歧視( la discrimination) ,羞辱(l'humiliation) 和抑壓(la repression)。少數穆斯林因社會的這個環境和制度,做了錯誤的行為。
然後指出社會應走的方向:
5) 左翼、工人運動不可以投靠共和政體的(republicaine )或現今資產階級式民主( la democratie bourgeoise actuelle )的道德訴求和對宗教的反對,來對抗這恐怖主義和宗教狂熱。
6) 左翼必須投入參與反對這個有問題的社會系統。通過組織,形成階級覺悟,結束資本主義帶給這些年輕人的苦難。
7) 我們一起對抗產生這樣殺戮的社會系統,以創造建基於友愛和團結的物質條件,一個真正沒有仇恨(la haine)和分裂(la division)的人類社會。
單張全文見圖片
(特別鳴謝Jacky Tai, 告知今日布魯塞爾的遊行。)
備注:題為編者所加。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傅月庵「戰後台灣文學的出版」演講後記/醒夢

傅月庵「戰後台灣文學的出版」演講後記

文/醒夢



  這次演講主題為「戰後台灣文學的出版」,由傅月庵老師演講,真是最合適的人選。在出版業打滾了三十多年,他見證著台灣文學的變遷,親身接觸戰後台灣文學的出版,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己親身的經驗。在演講中才得知他現為茉莉二手書店的執行總監,實在孤陋寡聞,我常去茉莉二手書店閒逛,欣賞其成熟的經營手法,使書本得以手手相傳,延續那份文化、人情,極富意義。

  傅月庵老師聲音不大,但卻厚實。他先定義出版是商業行為,但不僅是商業行為,前者是必然的事實,後者是應然的理想。若以市場劃分,金字塔最頂尖少數作品為純文學,其下極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喜愛閱讀的大眾文學。但是以文學本質來論,傅月庵老師斷言:「文學只分好作品和壞作品。」出版作為「傳播行為」,涉及時間、空間的變化,不論在當代受不受歡迎,在歷史洪流之中只有好作品才有可能流傳後世。

  「台灣出版的特色有兩個,一是斷裂,二是在反抗中前進發展。」傅月庵老師以出版作品數量圖表為例,1932年,日據時代,其出版作品為1482本。後來在戰亂時代的1952年,出版量降至472本。1987年,台灣解嚴,出版量大升,1990年即有16156本新書發行。1999年,廢除出版法,共有34563本新書發行,自此每年出版量皆是穩步上揚。

  1950年代,台灣出版書籍的流通,主要以租書店為主,書本昂貴,大多數人看書只能用租借的方法。「大家都不懂中文,只好把中文譯成日文讓民眾閱讀,例如楊逵用日文翻譯魯迅的《阿Q正傳》。」這段時期,更值得留意的是原先以日文創作的文學家消失不見,諸如賴和、龍瑛宗等,因為不懂中文而被壓抑,大多放棄創作。「最好的中文作家都留在中國大陸,像魯迅、周作人、巴金等等,作品都不能讀,不是被叫作附匪作家,就是陷匪作家。」即使有如梁實秋之例外,也不能自由創作,以翻譯為主。又有像臺靜農不再寫小說的情況出現。於是,「大家只能讀反共文學,文學為政治服務。」

  1960年代,台灣新生代的作家不能講本土事情,只好另尋出路,如白先勇、余光中等,主張現代主義,技巧多有突破,有《現代文學》為例。至於後來的《文學季刊》、《臺灣文藝》,前者嘗試討論本土事情,結果弄出了大案子,不少作家受政治迫害被逮捕,如陳映真;後者堅持用「臺灣」二字,成了政府眼中釘,出了幾期便即告終。「雖然《軍中雜誌》、《中國文藝》在當時才是主流,但如今都沒有留下來的價值了。」

  1970年代,台灣文化局到香港辦書展,出版現代主義文學為主的文星書店,其出版書便佔了書展的九成。「壓制減少,出版社愈來愈多,像景日出版社,請來了張愛玲翻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最好的作家譯最好的作品。」書報攤、香港僑生,為台灣新世代提供了愈來愈多的禁書。1980年代,金庸、沈從文、周作人、魯迅等開始流通市面。爾雅、洪範、九歌、大地、純文學等出版社的面世,為台灣文學界開拓了新的局面。「1990年代,純文學因為報章、雜誌、兩大報文學獎的鼓勵,其地位急速上升,讀者大幅增加,像朱天文、朱天心就是在這時候出頭。」

  最後,傅月庵老師指出網絡時代的世界到來了。大眾文學透過網路媒介,再次重掌市場,以類型書寫為主;純文學市場收縮,不再有領導地位。「日本作家菊池寬曾說,作家隨意而作是純文學,為娛人而作是大眾文學。其實純文學和大眾文學只是粗淺區分,像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你說是純文學,他說是大眾文學,我看都是可以的。」傅月庵老師收結時,再次堅定地說,不論是純文學,還是大眾文學,最重要還是寫出好作品,才有流傳後世的文學價值。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火苗手記》第2期,2014年秋季號(Vol.2/2014/AUTUMN)目錄

《火苗手記》第2期,2014年秋季號(Vol.2/2014/AUTUMN)目錄

《火苗手記》第22014年秋季號(Vol.2/2014/AUTUMN)目錄


火苗手記
The Notebook of Flamesdream
2014季號第2
 奧克塔維奧.帕斯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專輯

初版:201411月(限量製作)


目錄:

奧克塔維奧.帕斯紀念專輯    
§  坡上遼濶的東方:試析帕斯《東坡》中四首短詩及其原文譯文的若干演變子陵
§  譯析帕斯〈芭蕉庵〉杜子軒

筆記 
§ 百載詩人詩話(之二)「傷感詩人不只哀歌」:奧爾罕.韋利.卡尼克與其詩歌選譯子陵
§  看魔術背後的另一詮釋:讀博爾赫斯〈等待〉醒夢
§  輕小說也可以讀得很認真——十年速記若瞳
§  食物與詩洪偉超
§  滿天星斗下:「中國古代星空與星官崇拜」講座後記燕鳳
§  火苗聚會紀錄

附錄:
《火苗手記2﹒別冊》:
土耳其詩人 奧爾罕韋利卡尼克(Orhan Veli Kanık)詩作六首(只供研究及討論用途)

目錄
1.      Bir Roman Kahramanı(The Hero Of A Novel)
2.      Kuyruklu Şiir(Poem with a tail)
3.      Vatan İçind(For The Fatherland (Homeland/Motherland))
4.      Eskiler alıyorum(I Buy Old Things)
5       Şaheserim(My masterpiece)
6       Dalga(The Wave)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外國有Lucy,中國有莊子/許栩

〈外國有Lucy,中國有莊子〉

文:許栩


  若展現某大時代的恢宏場景可構成一部史詩式故事,lucy絕對屬於宇宙級的史詩式巨獻。網上很多人評論這部電影時都犯了一個錯誤,誤將這部電影的理論視作經實證的事實,但電影中的摩根費曼早跟大家說了,這是一個假設,即便lucy在電影中怎樣神,人腦只發展10個%都只是一個眾說紛云的假想,導演只是借電影的媒介去伸述一種宇宙觀。若放在中國,我們不妨把這些%視為不同層次的境界,即人的生命逐漸走向宇宙生命的過程,不必細究當中的科學理論,因為只有傻豬才相信藍色的毒品讓人神了。 

   
  我邊看電影邊想,不期然竟想到莊子去了。莊子在《逍遙遊》中跟我們探討了不同的境界: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所以有些人的才智可以為一官,行為可以庇護一鄉,德性可以符合一君,而受一國信任的人,他就自鳴得意的也像小澤中的鴳雀般。而宋榮子不禁嗤笑他們。宋榮子全世界都誇讚他也不會特別勤奮,全世界都非議他也不會感到沮喪,他能認定內外的分際,辨別榮辱的界限,就是如此吧。他在這世上並未汲汲去追求。雖然如此,他還是有未曾樹立到的。再說列子駕御風而行,飄然輕鬆,十五天後而回來。他對於完善的事,並沒有汲汲去追求。這樣雖然可以免於步行,但還是有所依待。若說能順著萬物的天性,駕御六氣的變化,以遊於無窮的境界,他又有什麼好依待的呢!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逍遙遊》提出了很偉大的觀點,人是「有所待」的,要達到最極致的「無所待」,否定形軀,其實要否定功名,從而再漸次否定榮辱、否定生理,才能遊於「無窮」,「無窮」(I'm everywhere)便是最極致的終點。這些不同層次的境界,Lucy都經歷過了。Lucy起初生活靡爛,求生惡死(包括60%的階段),被藍色毒品覺醒以後,她逐漸感受到世上一切的流動,卻同時視人命如草介,漸漸失去人性,失去了自己(很多人最難理解這部份,開始以是非、功利、生理上的現實等去評論這電影,若果借莊子的眼去看,卻肯定會握腕讚嘆。我們一般人雖然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但我們是能夠理解更高境界的境況的,千萬不要把自己囿於10%的眼睛,否則電影會顯得不切實際,不知所謂,必須以理解100%開發度的眼光來欣賞),其實這過程正是莊子所謂的「有所待」逐漸步向「無所待」。她後來不止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神,她的生命其實正在與宇宙慢慢融合,她就是宇宙本身,能進入最基本的存在單位,亦即時間,可以看清宇宙的整體真貌(極推薦《超乎想像的宇宙》系列,youtube: http://youtu.be/1_90gfnLLho 或 土豆 http://www.soku.com/t/nisearch/超乎想像的宇宙 。其中第二集「時間假象」將有助理解這一點)所以這根本是一套討論存在的哲學電影,只不過主要用了所謂科學來包裝。若然用勞思光對莊子很到位的歸納,包括「破生死」、「通人我」(這電影更是「通物我」)、「泯是非」等,我們還可以察覺莊子有份為電影做了點注腳呢(當然兩者不能生硬互套,一個是中國哲學,另一邊是西方哲學,但在宇宙面前,人類的觀察必然有所重疊)。 
   



  電影中尚有許多礙於我的知識所限,未能透徹理解的,那就不說了(例如數學的真確性),而在下也很懶,很多值得細論的地方也不詳論,當是拋磚引玉好了。對於豆瓣的觀眾,只打6點幾分,我真的跌了眼鏡,一直覺得大家很會看電影,或許這電影需要很大量的知識,因此才落得如此下場(抑或人類的腦袋真的尚要努力開發?笑)。





【書釘拆痕】(二)譯詩的音律要求——林曼叔《編餘漫筆》之〈談翻譯〉釘痕/杜子軒

【書釘拆痕】(二)
杜子軒

打了書釘,就要拆釘。撫摸釘痕,有那本書的形狀。

(二)
譯詩的音律要求
——林曼叔《編餘漫筆》之〈談翻譯〉釘痕

文:杜子軒



等人時,在書店打書釘,看見一本《編餘漫筆》,是《林曼叔文集》的第三卷,20148月由香港文學評論出版社出版,林曼叔是有多年經驗的編輯,雖是新書,卻是釀造良久的酒。這本書有談論作家和作品的隨筆,也有多年來當編輯的經驗。不過,這次我看的是〈談翻譯〉一篇。因為最近與文友討論帕斯的詩歌,透過詞典理解原文和英譯,各自試譯他的詩後,一起討論大家的譯作,又比較坊間的中譯本。不親自嘗試過,不知道翻譯的困難。翻譯永遠沒有完美,其中一定有所取捨。大概翻譯面對的難題都是自古以來一直存在,不可能解決,所以他很久以前就討論過。林曼叔在〈談翻譯〉一文中也有思考翻譯時音律的問題,但他的文章後來主要集中在譯本需不需要跟原文的押韻、以及翻譯成自由體或古典詩體的效果之上。文章很短,是漫筆,沒有詳細討論下去。不過,我自己頗認同文章開首的譯詩見解,就是譯詩必須注意音律。我認為音律不只是韻腳的問題,還應該聽聽詩歌原本的節奏和發音,了解它有沒有與內容和情感上產生聯繫。翻譯應該盡可能貼近,音義兼備才說得上是好的譯詩。這樣說雖然出於理念,但我認為應該記在心中,否則只譯出內容的意思,就跟翻譯散文沒有分別。當然,若進一步說,翻譯任何文體也應當注意這點,只是我對翻譯詩歌的音律要求特別高。翻譯確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讀者不可能認識多國語言,始終需要翻譯作品,譯者總是在讚揚與苛責聲之中存在。


(27.8.2014)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書釘拆痕】(一)出版之路怎麼走——嚴飛《我們的香港——訪談這一代香港文化人》之袁兆昌訪談〈香港獨立出版,掙扎之下的理想主義〉釘痕/杜子軒

【書釘拆痕】

 打了書釘,就要拆釘。撫摸釘痕,有那本書的形狀。

(一)
出版之路怎麼走
——嚴飛《我們的香港——訪談這一代香港文化人》之袁兆昌訪談〈香港獨立出版,掙扎之下的理想主義〉釘痕

文/杜子軒



在書店看見一本嚴飛《我們的香港——訪談這一代香港文化人》,我停下腳步,翻開看看。這本書是2014年7月由文化工房出版,剛推出不久,書中有不同範疇的香港文化人的訪問,由於我近來有志轉向出版行業,所以先看了袁兆昌的訪談〈香港獨立出版,掙扎之下的理想主義〉。獨立出版可不容易,香港的環境十分艱難,但正正艱難,又顯得意義非凡!台灣尚且有機會殺出一條血路,看逗點文創結社的書越出越多,算是有不錯的成績了。之前讀陳夏民《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騙你的》也知道出版業的困難,不過那始終是台灣,香港面對的問題自然有所不同。話說回來,尚未經歷過肯定不知道實況的,事前一定滿懷理想,起碼我最初以為口袋本的小巧裝幀設計應該適合香港,那就像日本的文庫本般,方便攜帶,又體貼掌型,自有它的優勢,可是在訪談中似乎透露他們的試驗不太成功。香港的空間狹窄,小書形式理論上貼近香港人的需要,為何會不如理想?讀者接受?市場考慮?究竟問題在哪裡?袁兆昌說,當從最新書架退下來時,小書會被淹沒於書架一隅,這是以前我還沒有想到的問題。現今香港的書已越出越巨型,彷彿要讓人感覺經濟實惠似的,但書本又怎能以此為賣點呢?我相信口袋裝和文庫本能夠成為趨勢的,但問題是怎樣扭轉,如何引領?前人的經驗是很好的借鏡,值得反覆思量。

(26.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