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兩城
——寂然《青春殘酷物語》書評
文:杜子軒
農曆新年時到澳門旅行,是我第三次踏足澳門。一般人的澳門印象不外乎賭場、豬扒包和大三巴,但我不知從哪裡來了一點感動,問了自己一問題,到底甚麼才是澳門的文化?文學發展狀況如何呢?畢竟近來比較關注文藝的事情,所以這次逗留了三天。
旅行之前,曾經在某刊物的一格小專欄見過寂然《青春殘酷物語》的書介,對這本書很感興趣,當時還希望出發前能夠先把它看完,好讓對澳門有更深刻的認識。不過,原來這本書在香港是買不到的,於是突然醒覺,怎麼香港沒有澳門文學的專櫃?甚至不曾聽聞澳門哪個作家?哪些作品?港澳兩地如此接近,都是中外文化的交匯點,澳門的文字理應也有個性,怎麼如此無聲無色呢?我不相信澳門沒有文學,因為一個地方總有人寫作,只認為市面接受層面上有點落差。結果,我還是要在「邊度有書」書店才買到它。那天我坐了近兩個小時,匆匆翻看一些有關澳門文學的訪談錄,隨手翻閱一些作品。除了寂然專欄結集《青春殘酷物語》,還買下了林玉鳳的新詩集《詩.想》。
花了兩個月終於把《青春殘酷物語》讀畢一遍,內容主要分為「青春殘酷物語」、「教育與我們的恩恩怨怨」、「點解澳門咁Q悶」、「事物的核心」、「親愛的澳門人」、「職場悲歌」和「輕輕走過」幾部份。寂然分析的社會問題主要針對澳門,但也許澳門和香港的性質比較相近?又或者寂然常讀香港報紙的關係?我竟然覺得整本書都彷彿在寫香港似的,難道城市的問題有普遍性嗎?所以我把這個書評叫作〈把脈兩城〉,我覺得香港書店缺乏眼光,應該銷售這本書,好讓香港人反思自己和澳門的關係是否只限賭錢和吃喝,也反省香港的城市問題所在。旅遊書紛紛出版,千篇一律,遊客和讀者好像越來越片面。我不清楚可以做些甚麼。
寂然的文章有良心,在他的筆墨裡讀到一種痛。當發現城市的社會問題病入膏肓,作家的真誠話語顯得尤其重要,文字雖然軟弱,但它鑽進群眾的人心裡去,可以改變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行動。我剛踏入社會職場不久,正值殘酷的青春之際,眼見城市的拜金主義、社會的集體無知、成年人的迂腐頑固、教育改革的荒謬和膚淺等等,面前是巨大的絕望的牆,問題這麼多,堵住了年輕的心,沒有方向,沒有夢。身為作家,寂然並沒有提出甚麼重大的改革政策,他只是盡力去喚醒讀者,但裝睡的人固然是喚不起的。
我特別喜歡書中最後幾章,寂然把脈了社會問題之後觀照自身,專欄的作用如何?文學寫作的路通往何方?生活如何重拾希望呢?如果說整本《青春殘酷物語》都在替絕望的城市把脈,那麼〈希望〉那一篇文章該說是回春之妙手,力挽狂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