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留住書頁的微光/馬迅榮

〈留住書頁的微光〉

文: 馬迅榮

18 August 2012

看過程敏淑《追尋角落的微光》,很想記下點甚麼,但似乎每次下手想寫出某個想法,就覺得有部份思緒溜走了。但正如書名,我每次回溯越讀的感覺時,也在意識裡看到一點明亮的光,在激勵我應該盡力再嘗試一下。

總的來說,我會將這本書分類成旅遊書,而且是深度旅遊那一種。作者確實帶讀者走進異國風情,打開書頁就見到一幅幅印度照片,是路邊正在踩單車的背影、在垃圾堆中覓食的鴨子、哭泣或者哀愁的面貌、用鐵皮搭建的貧民窟、最後是伸出手的男孩笑臉。作者透過印度的街角,將我暫時從沙發抽離,帶進一個奇異角度之中。

說是深度旅遊,全因作者一開始就由文化差異說起,不像坊間其他旅遊書,教讀者到這裡那裡吃喝玩樂。馬路上的混亂交通首先展開,而且挑戰著習慣凡事都應井井有條的現代思維。而作者也貼心地照顧讀者,說了一句「我決定理性不再是唯一的答案,願意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和寬容去探尋」,彷彿提示在以後的內容更刺激,必須懷著開放的心來接受。

由交通說至食物,作者也展現了十足的勇氣,嘗試印度的檳榔、奶茶、傳統餐點「塔立」。介紹的方法也不是只描述味道,而將人情也加了進去——「我最難忘的一杯奶茶,不在街邊也不在餐廳,而是在拉賈斯坦邦裡鄉下的一個農家……原本已經被滿足的心,在看到母親滿臉笑容的端出剛煮好的奶茶時,更瞬間融化」。雖然這意味著,讀者永不可能嚐到作者感受的滋味,但心靈也可以同樣滿足。

不知是否作者的精心安排,篇章一轉說到「快樂」和「知足」這個靈性問題。很多人也知道印度有其貧窮一面,讀者在字裡行間也心領神會。但當作者寫到「他們依然願意相信,終有一天他們能平和的克服這種障礙」,我開始揣摩「微光」是甚麼回事,也猜測之後的內容可不是旅遊的見聞這麼簡單。

誠然,作者從旅遊觀光這條大路,轉進了窄巷,轉進了所有旅遊節目也不會讓觀眾看見的印度。

拯救童年運動創辦人凱拉許‧薩蒂亞希,是作者隨即帶進書裡的人物。書中描述凱拉許由小時看到因社會身份地位做成的種種不公平,最終創建機構幫助兒童、消除童工問題的經過;又寫到由零開始,每次費盡心思張羅、有血有危險有犧牲的解救童工行動;還有凱拉許和伙伴如何幫助孩童學習,以致脫貧。

還有街友,香港應該叫露宿者。讀者可以在見到街邊一個個的帳篷、差透頂的居住環境展現紙上,然後,是整個社會的漠視——「街友沒有身分……沒有存在價值,政府所做的頂多就是治標不治本的表面功夫,不要讓死亡數字太難看,其他的,就假裝視而不見,而整個城市的人也一起選擇性盲目。」讀者,會想起甚麼?是否書本開始時街角和貧民窟的圖片,是否在香港同樣被否認或漠視的無家者?我還想起近期閱讀的《盲目》、書中整個人類一起對人性佯裝不知的白盲,那混濁的白。

這樣欺騙著自己,我透過異地的風光、苦難再次反思自己的內心,卻似乎又被書中文字一語道破——「想不起來我有多久沒聽過別人談論『道德』了。這個詞,彷彿不屬於現代,因為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離,許多人更抱持著自我中心的態度,只關注自己的生活與未來。」在香港生活,我們只累得餘下吃喝玩樂、走馬看花的旅行、或者每個週日透過宗教儀式慰藉心靈,但幾乎沒靜下來思索「道德」。將目光專注在自己身上,為個人的夢想、目標打滾,書中卻提供了另一種視野,「唯有當我們感覺到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發自內心的視別人的苦難為我們的苦難,我們才有可能行動而不覺得痛苦。」

每篇文章都寫進了印度文化、基層面貌,這些又與作者的感受互相連結。最饒富意味的是,每當寫到民眾的困苦,篇末的文字總是帶著一點希冀和盼望。「微光」就是這個意思嗎?

蓋上書頁,雖然明知自己一直身處家裡,我卻感到自己的心靈外遊了一遍,不是肉體的奔波可比。這種心情,又正好借書裡句子作結:

「或許不需透過語言,只要我們靜靜凝視彼此眼中那濃墨般深邃的湖水,就能聽見真心的聲音。而我,也是在此時,才漸漸懂得潑墨山水畫裡留白的內斂與美麗。」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閱讀苦難(點水名字之十五)/杜子軒

閱讀苦難(點水名字之十五)

文:杜子軒

眨眼便一年了,不經不覺,「點水名字」已擱置了一年。我並不特別想起它,但有人讀過這個系列的文章,勸我重拾,不要輕易放棄它。於是我有再度執筆的念頭。雖然沒記錄下來,但「點水名字」的狀態,我無時無刻不在經驗。其實只要稍微留心,大部份人都在經驗,我們都在不同的文本之間穿梭,那些文字或靈思輕輕沾在心靈的邊緣。巧合地,「點水名字」之十五,是在八月十五日經驗到的,我抓住了,隔了幾天記錄下來。

(圖片:手塚治虫《佛陀》漫畫)
(圖片:手塚治虫《佛陀》漫畫)

我早餐時往往不禪不當下,總是邊吃邊看書。挑書雖然隨心,但袋子小,總想選一本輕便的。書桌上有一本《荒漠甘泉》,很久沒有摸過它,於是帶了出去。翻開八月十五日那一章:

「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章二十三節)

它好像針線一樣穿過了我。早前讀書會討論薩拉馬戈《盲目》,董啟章《學習年代》提到這一章時提出「人必須先墮落,然後才能重生」的看法。到底是不是這樣?這是否就是苦難的意義?再問其他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想法。基督徒如此,或一些讀過《孟子》的人會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苦之於我們,似乎具有修練意義。我很怕談苦難,每次想到長期病患者、傷殘、資源短缺的國家等等,我實在沒有資格討論它。我常在很簡單的事情上鑽牛角尖,這種所謂的苦,統稱「庸人自擾」。我們都習慣和最苦的人比較,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其實我很幸福。是否應該這樣比較?幸福有甚麼感覺呢?若要比較的話,我們都擁有永遠的相對的幸福。

當提及幸與不幸之時,你有沒有產生僥倖的感覺?我之所以想它,除了時常接觸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之外,我看過的書和電影總是圍繞著它,這是永恆的主題,也永恆地進入不到核心,似乎那不屬於人類的思考的範圍,我們只可以經歷或旁觀,繼而雕琢或摧毀內心。凌晨看手塚治虫的《佛陀》,早餐時看《荒漠甘泉》,晚上看劇畫電影《辰巳》,如果說有一條針線穿引的話,那就是苦難和精神的關係。手塚治虫筆下的《佛陀》令人動容,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佛性,能夠憐憫他人,但因眾生執迷,良心的光就會暗淡。我就差一點兒醒悟。我喜歡手塚,也如辰巳嘉裕所說一樣,他見到手塚多麼叫人興奮,能夠生於手塚時代的人是多麼幸運,日本漫畫界沒有手塚何其寂寞!喜歡手塚的人看辰巳嘉裕的漫畫,不難看出辰巳從手塚裡走出來,發展其成人黑暗的風格。大家關心的事情都相近,只是手段不同。但為何手塚漫畫可以令讀者產生喜悅,比較超然,辰巳漫畫則沉重得似乎沒有出路,我聯想到的是宗教關懷,因為心廣,就能以幽默釋放幽怨。

(圖片:辰巳嘉裕《地獄》漫畫)
(圖片:辰巳嘉裕《地獄》漫畫)

辰巳的《地獄》故事,面對戰爭的苦難和死傷者,發出一聲「神啊,到底你在哪裡!」的哀嘆!這一點已經有無數藝術作品代眾生叩問了。巧合地,看電影之前,不但早上看《荒漠甘泉》沉思苦難,還有凌晨看的《佛陀》也是描寫類似的狀態。在佛陀還未完全覺悟的時候,他知道一位女性蜜凱拉全身長滿毒瘡,小孩子阿說示有預知能力,說佛陀必須要為他吸啜膿包血水才能救她一命,那時他就向神求賜勇氣,並願於獻身︰「全能的神啊!若這是唯一的辦法,我一定會做的!」這裡無須反駁佛陀頓悟後是否還相信上帝的存在,反而是憐憫、勇氣和委身的精神。當其他出家人誓於排擠蜜凱拉,以分別心將她趕盡殺絕時,佛陀盡力保護他,不惜令自己退到邊緣的位置。這一班出家人,他們還停留在苦行的位置,甚至他們不懂得苦難為何物,而佛陀將會走得更遠。

宗教關懷有一種轉化的能力,可以令你重生,令你從蛹蛻變成另一個形態。討論苦難不苦難之前,應該要肯定還有更重要的精神存在,如荒漠裡必有甘泉。

(圖片:手塚治虫《佛陀》漫畫)
(圖片:手塚治虫《佛陀》漫畫)

2012年8月17日

點水名字︰
  1. 《荒漠甘泉》(八月十五日)
  2. 薩拉馬戈《盲目》
  3. 董啟章《學習年代》
  4. 《孟子》
  5. 手塚治虫的《佛陀》
  6. 邱金海《辰巳》(辰巳嘉裕自傳及其漫畫作品)

舊作:「點水名字」系列
  1. 閱讀鐵道
  2. 閱讀蜘蛛網
  3. 閱讀金曲
  4. 閱讀中國.達人
  5. 閱讀金剛心與基督心
  6. 閱讀鳥死
  7. 閱讀《讓愛閃亮》
  8. 閱讀 “Rainbow Connection”
  9. 閱讀烏合之眾
  10. 閱讀陪審團
  11. 閱讀博爾赫斯與天野遠子
  12. 閱讀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13. 閱讀書展與書展之後
  14. 閱讀蘇軾〈教戰守〉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誠品朝聖之旅/馬迅榮

誠品朝聖之旅

文:馬迅榮

 on Monday, 13 August 2012 at 00:37 

到誠品朝聖,看見比預料中更氾濫的人頭湧湧,被沖得想將腳步留駐在某個書架前也是難事。轉到史哲類書區,不期然聽到身旁有人說:終於不是文化沙漠。我腦裡馬上延伸這個比喻——

沙漠,確實得到一位熱心富翁開發,願意斥資、大興土木來建構綠洲。這片小小的綠意點綴了四周黃沙,又引來了不少商人、觀光客。頃刻間,這裡變得絡繹不絕、車水馬龍。一切都是好事,而我們不可忘記的是:長貧難顧。即使倒進清水、栽種樹叢,到最終綠洲都需要靠我們來維繫。如果這是一個夢,想必不是行色匆匆的觀光客能夠支撐,單靠金錢也無法達成;必須有人願意一同擁抱這個希望,努力耕耘,發掘深邃的泉源、令樹木落地生根,用心澆灌才能成事。

樂觀嗎?不知道。我只是希望,誠品開業不會變成大家高舉「香港不是文化沙漠」的憑據,而是鼓勵我們一起將小小綠意,開發成兼容並蓄、具有生命氣息的森林的標記。

說回朝聖之旅。我一眼就看中了埃及神話和討論生死尊嚴的論著;心裡暗暗為文學和哲學的藏書而叫好。同時,又為了古典文學和宗教類書籍而傷心。同行的朋友說古典文學的書架像是當道紮寨,我唏噓之餘也只能往好方面想:可能他們想把古典文學放在當眼處吧?宗教類書籍和哲學陣營相比,也顯得勢孤力弱。但無論如何,看到歷史、哲學、宗教的盛容,我還是十分歡喜:歡喜仍然有關乎人類心靈根本的角落。只是看到人流都倒向大眾心理學(即人際溝通攻略之類)的一邊,又難免有點難過。

期間拿起那本討論生死尊嚴的書,看了數十頁,入神之際兩度被談話聲打斷思緒。人聲鼎沸,有這種情況難免,可能像朋友說笑般:一個月之後的半夜,情況就大為不同了。或者,我比較希望,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三個月之後的半夜,這裡仍然人聲鼎沸,到綠洲朝聖的人能夠被感動,認同、擁抱、開發這個地方。

畢竟,讓香港變成文化綠洲的,不是誠品,而是我們。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認真,怎麼可能會輸?——評《龍珠的秘密》/子陵

認真,怎麼可能會輸?——評《龍珠的秘密》

文:子陵


世田谷ドラゴンボール研究会,張慧萍譯《龍珠的秘密》封面
世田谷ドラゴンボール研究会,張慧萍譯《龍珠的秘密》封面

無論在日本還是英語世界,這種認真地考究動漫或流行文化作品的著作一向不乏捧場客。柳田理科雄撰寫的《空想科學讀本》系列以經典卡通及特攝片為研究對象,從科學角度分析作品中設定,《叮噹》(港譯。官方譯名為《多啦A夢》)的法寶百科全書系列則詳細無遺地介紹各道具的功能原理;而英語世界方面亦有大量專書討論《哈利波特》、《Southpark》以至《Twilight》等流行作品的歷史、世界觀以至哲學思想(!)等。籠統而言,英語著作行文通常較為嚴謹,學術味道濃厚,雖然也有幽默之句,但讀起來頗像一章章博士論文;而日系的則語調輕鬆,認真考證之餘,幾頁之間總有引人發噱的妙論或結語。

《龍珠的秘密》當然有涉足一些大路、難不到一般「龍迷」的研究,如「龍珠的大事年表」、「悟空、比達的年歲」、「以地球人來說,誰是最強的龍珠戰士?」、「地球神龍、娜美星神龍與天迪新造的神龍三者間的分別」等。一些需稍下工夫、研究起來卻極有趣味的課題就教人眼前一亮了,如作者不厭其煩的考證西都、龜屋、悟空新舊居等龍珠主要地標的大約位置,並附上自繪地圖一幅,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嚴謹。而最最精彩的一章,首推「娜美星語分析」一節莫屬,作者憑漫畫中神與魔童的對話歸納出「神」、「笛子魔童」和「自殺」三詞的娜美星語寫法,看到這裏,你自然能體會到日本人「煮一碗拉麵也會最到做好」的認真態度了。 

此書出版之時,《龍珠》尚未完結,自然無法按以後劇情分析,但翻查之下,原來日本方面其後亦出版了續編。另外,此「研究所」所「研究」的,並非只是《龍珠》而已,其他名噪一時的作品還包括《One Piece》、《櫻桃小丸子》、《名偵探柯南》等,極期望將來會有中文版,給這邊廂動漫迷一個「重溫經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