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看後/馬迅榮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看後

文:馬迅榮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這個聖誕檔期的心水,但直至昨日才有機會去看。

下文有大量劇透,各位注意。
故事其實算是簡單,先描述Pi的世身背景,之後寫Pi一家因為生活關係被逼離鄉別井。乘搭貨輪期間不幸遇上海難,最後只有Pi和老虎存活下來。經過幾番搏鬥和掙扎,Pi和老虎去到一個小島,但在感到愜意之時,又察覺到危險而離開。Pi最後在墨西哥登岸,而老虎在森林前張望過後亦遁去無縱。電影講述Pi憶述這個故事之後,亦告訴了作家另一個版本,一個沒有了奇幻色彩的版本。結局是讓觀眾看到Pi的美滿家庭。

整套電影離不開對於宗教(Pi口中的god)的思考,因為一開始、作家和Pi的對話也是由「聽了就會相信上帝」展開。而Pi的背景亦定下他對於宗教的看法——自小接觸三個宗教的Pi,他眼中的上帝可能接近於一種超越的存在。而Pi小時候看到老虎撲食的一幕,不單讓觀眾看到Pi對於靈性的探索、善良一面,亦使故事的展開變得可能——一個善良的人,在面對內在人性凶惡時的爭鬥。這亦解釋了,為甚麼Pi 的心靈將自己的凶殘描繪成老虎。

當Pi因為看到老虎撲食之後,生活變得枯燥而苦悶,這個時候他遇上了心儀女孩,但轉眼間就因為家庭生活問題,而登上日本貨輪。遇到暴風雨的晚上,Pi顯得興奮,這與他再次遇到風暴時的表現大相逕庭,而且還呼喊神為何要嚇怕老虎。這不禁令人思疑,第一次遇上風浪時,Pi內心的凶殘還有浮現,所以他可以面對狂風暴雨仍然歡愉,但當他察覺到內心的凶殘(即老虎殺鬣狗的隱喻)之後,他再次面對神(風暴)就怯懦起來。
風浪過後,Pi與老虎一同漂流至一個島上。觀看電影之前已經聽聞,這個島象徵了女性,因為電影特別安排一個鏡頭,在觀眾眼前將島呈現成一個女性躺臥的形象。Pi在經歷長久掙扎之後,本想在島上安舒過活,但晚上的血牙是一個死亡提示,警告他要離開。最後他回到大海,又在墨西哥獲救。這一幕實在有點像Pi在故事早段整個人生的縮影:面對過老虎撲食的凶殘(老虎殺了鬣狗),之後面對靈性上的痛苦(他與老虎的對峙),之後遇上心儀女孩(到達女性形象的島),繼而因為生活而離開(看到了血牙),最終在海上漂流、獲救。

簡單情節被配上了大量燦爛亮麗的鏡頭,但背後的問題:靈魂的美、原始獸性的凶殘、對自身罪孽的掙扎、人生去向的命定,這些都十分清晰明顯。這表現於電影故意安排Pi 說了一個減去奇幻色彩的版本,作家又細緻地為觀眾重組一遍,最後透過作者,讓觀眾選擇相信那一個版本。

Pi的經歷,未必在討論神是一個怎樣的神,但肯定在討論人性和心靈的問題。一個善良、深信超越存在、肯定生靈的少年,因為手刃了殺死母親的人而痛苦。電影中用了老虎撲殺鬣狗的一幕,反映Pi觀察到內心的凶殘。而這種凶殘在Pi抵岸時稍然離開了。Pi向作家憶述老虎離開的一幕,電影讓觀眾看到Pi在落淚,彷彿暗示Pi對於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宗教正是離不開人性的問題。

有些人會問:兩個版本,到底哪一個是真實?這也是我的疑問,但是把這個問題放入了電影一開始時的框架:對宗教的看法,應該就可以解開。Pi在獲救後,向兩位日本調查員講述故事,當說及第二個版本時落淚,令人不得不相信這個版本才是真實。但正如Pi所說,兩個版本之中他都經歷沉船、失去雙親、嘗到痛苦,不同的只在觀點,一個版本摻合了宗教的色彩,奇幻而不可思議;另一個是「真實」,赤裸而令人落淚。我不認為作者在說服觀眾選第一個版本,反而作者似乎肯定,觀眾——像作家一樣——都傾向選擇第一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不單充滿了絢麗、浪漫,也隱藏了對於世事解讀的態度:有選擇權、在困局中仍然看到美好、在風浪中體恤人性、痛苦之後仍然活出美滿人生,這樣不就已經是一種信仰了嗎?

小小感想
有笑有淚的故事,最初看到Pi和老虎鬥法、風暴驟來,都令我緊張。作家最後為觀眾重組故事一次,揭開了種種象徵,這個時候我才拼了命的回想零碎的片段。有人說《少年Pi》像三色台的《天與地》,但我認為前者更高。因為天與地靠平衡時空——另一個選擇、不在這個時空的結局為終結,但《少年Pi》為人的心靈提供了當下的出路。

畫面與阿凡達相比,是另一種華麗,正好具體表現了Pi的心靈世界。好幾次,鏡頭將小船放於星光璀璨的夜空、懸浮於無盡的黑夜、閃爍著亮藍水母和發光白鯨的大海,每一幕都美得令人窒息。印象之中,阿凡達裡只有祖音樹能夠與之相比。還是那一句,幸好看2D,否則會被美麗的畫面迷暈了。

最佩服電影將零碎的線索,有意無意間加進了故事,讓觀眾以為是個奇幻的遇難經歷之餘,最終又叫人抓破頭皮,拼湊出對心靈人性的反思。

鑿書偷光:伊格言《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自製封面/杜子軒

鑿書偷光:伊格言《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自製封面

文:杜子軒

在淡水的有河Book買了一本伊格言的詩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想支持陳夏民的逗點文創結社。我記得陳夏民在他的《飛踢,醜哭,白鼻毛》提及過這本書的穿孔式設計十分獨特,對著太陽或燈火可以透光,但我卻忘了是哪一頁,買時沒為意,之後才發現我買的原來是「藍光普及版」,沒有這種設計實在可惜,因為我之前並不認識伊格言,倒是小子設計的封面吸引我。那個版本是這樣的:

原封面1
原封面1
原封面2
原封面2
原封面3
原封面3

我買的「藍光普及版」則是:


雖沒有任何抱怨,但心有不甘,很想擁有透光效果!於是,我仿模小子,買了「牛油紙」,在家翻箱倒櫃,找到某個展覽贈送的資料夾,可以廢物利用。花了五個多小時,自己動手做手工。雖然十分粗糙,但總算過到「透光癮」。

材料:

製作:

把「牛油紙」夾在新封面和舊封面之間,然後用黑筆和白筆在封面上寫上作者名,然後書脊也抄寫一遍。我沒有學過任何設計和手工技巧,純粹憑著小學做勞作時練習過的手腕來製作。


完成!極度粗糙。放回書架後,果然是格格不入!忽然在想,不知陳夏民和小子看到這樣「惡搞」的製作會有甚麼反應呢?大概會暈倒吧……
你們要繼續努力哩!加油!加油!

延伸連結:
【好設計】中文書:見證愛與光的穿透意念——《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設計理念

2012年12月31日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台北書緣記 /杜子軒

台北書緣記 

文:杜子軒

【地點:國家圖書館】

1.《現妙明心: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展圖錄》/國家圖書館、中華文物保護協會、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製作。

趕不上台北國家圖書館的「現妙明心─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展」,本來這天是最後一天展覽,於五時結束,晚了二十五分鐘,保安禁止進場了。工作人員在拍照留念,準備清場,但心有不甘,想碰碰運氣,央求工作人員破例讓我們看一眼。於是轉頭回去,保安不在,進場時告訴工作人員,讓他們知道我們特意從香港來參觀的,這個展覽是旅程的第一站,只可惜是飛機班次晚了。俞小明主任破例讓我們參觀一圈,我已覺得不好意思,逛了半圈,直接問那件國寶在哪裡。她不但用心地講解國寶朱墨雙色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價值,還送我一本《現妙明心:歷代佛教經典文獻珍品特展圖錄》學習和紀念,而且希望我們能寫點感想給她,保持聯絡。她為台北之旅展開了序幕,緣是感恩,現妙明心。
〔延伸連結〕:

【地點:茉莉二手書店】
2.《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在公館站附近逛街,先到胡思二手書店,沒有收穫,之後到茉莉二手書店。以前來過一次,那次沒有買書,這次買了四本。第一本是喬瑟夫.坎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這本書以前讀過,但將會修讀有關中國先秦神話的課程,所有買來重讀。坎伯擅於貫通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而且巧妙地捕捉神話意象與生命的內在聯繫。讀他的書,彷彿能開心眼。


3.《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曼素恩(Susan Mann)

華瑋教授講授湯顯祖《牡丹亭》和吳藻〈喬影〉時,曾經推薦過曼素恩《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已很感興趣,香港碰見過一次,但賣得比較貴,這次遇上二手書,價錢約平宜了一半,所以想買回家試讀。這本書是探討明清兩代性別研究,重新解讀中國歷史中女性的位置。
〔延伸連結〕:





4.《美術、神話與祭祀》/張光直
以前不認識張光直,遇見《美術、神話與祭祀》是書緣。我隨意拿上手,翻閱了一點,發現它可能對我研究神話有所啟發,所以買下它。這本書是將考古學、文學和藝術的材料融會起來研究中國的古代文明,而它們跟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延伸連結〕:



5.《異鄉之草:三國志連作集》 (全)/志水明(志水アキ )

三國時期向來是中國和日本的熱門題材,但我所見過的通常都規模極大,有些切入點不錯,但卻無法駕馭。我以前聽聞過《異鄉之草:三國志連作集》這本漫畫,一直想找。它用短篇形式,而且不從大熱主角入手,反而描繪了黃忠、鍾會、甘寧、孟獲、簡雍等人物,角度新穎,配角看似渺小的位異,也可以有深刻的人生。
〔延伸連結〕:





【地點:古今書廊(二手書店)】

6.《紅樓夢西遊記》/林以亮

遇上林以亮《紅樓夢西遊記》,簡直想哭!這本書在港恐怕已經絕跡了,朋友子陵找了很久,成人之美更叫人欣喜若狂,這應該是最有意義的信物了。看書名是兩本中國名著《紅樓夢》和《西遊記》的並列,實則是巧妙的結合,取名極有意思。牛津大學霍克斯教授辭去職務,翻譯《石頭記》,這本書是關於《紅樓夢》的翻譯和西方流傳,以及他的評析和見解。
〔延伸連結〕:


7.《酉陽雜俎》/段成式

晚唐是我喜歡的一個中國時期,段成式曾著有《酉陽雜俎》一書,分類為筆記小說,當中有不少怪異故事。我一直想收藏一本繁體字版本,而且希望它是一本小書,這次遇上源流出版社版本的二手書,也許這本書要買舊書,才有種怪聞的味道。
〔延伸連結〕:





8.《李義山詩研究》 /黃盛雄
9.《李商隱和他的詩》/朱偰等著
10.《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顏崑陽
11.《李商隱評論》/淮安顧翊群

能在古今書廊撿到不少有關李商隱的書實在非常興奮!重臨此地仍然有收穫,這是很不錯的二手書店!我慢慢養成了收藏那些研究李商隱的專著的習慣,可能純粹是種僻好。當中淮安顧翊群《李商隱評論》更是聞所未聞,其他如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朱偰等著《李商隱和他的詩》和顏崑陽《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在香港也難求了,所以很滿足。


【地點:墊腳石書店】

12.《惡之華》(5)/押見修造

香港要買押見修造的《惡之華》不容易,這是一本重口味的漫畫。押見修造的漫畫充滿犯罪心理的味道,他擅於捕捉人性陰暗面和男性的成長心理。我推薦給朋友阿升,他也說看後不能說話。趁台灣旅行,立刻購買,免得在港搜索幾回。故事已經發展到,越來越變態。押見修造,你這個人渣,求你集中精神畫好它!
〔延伸連結〕:




13.《巴黎的憂鬱》/波德萊爾(胡品清譯)
早前讀書會讀波德萊爾的《巴黎的憂鬱》,發現胡品清的譯本比較優美曉暢,但香港無法買到。我深信台灣肯定會有的,立刻跑到志文出版系列的書櫃,果然找到。也許沒空重讀全書,但可以重溫喜歡的篇章。
〔延伸連結〕:





【地點:有河Book】

14.《詩人之愛》/正津勉
有河Book的黃昏景色太美了,我覺得只有詩才能紀念這一刻,在書店遇上正津勉《詩人之愛》,我覺得它沉鬱而典雅,封面凝結著深情,好像一道門,與黃昏景致內外對照。詩人北村透谷曾說:「戀愛乃人世的秘鑰。」愛情是打開人生大門的鑰匙吧!正津勉精選了五十位日本詩人的情詩,書的形式是中日文對譯,還有作者引介,這本書造得很體貼,十分雅麗。
〔延伸連結〕:



15.《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伊格言

我知道有河Book是很有心的書店,它令我聯想起陳夏民的逗點文創結社,為文藝拼命付出的人很值得支持,給他們打打氣。面對黃昏的餘暉,我想起逗點出版的伊格言的詩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記憶中,有個設計是穿孔透光的,想用它來對著黃昏,感受一下獨特的設計,可是我買下這本書後才發現沒有那一頁。後來,我才知道是兩個不同的版本。原來我買的是「藍光普及版」,雖然沒有極美的穿孔透光封面,但我沒抱怨,希望我買書的心意,有河Book和逗點文創結社能夠收到。
〔延伸連結〕:
透光封面版:



【地點:誠品書店(西門町)】
在誠品書店買了千五元台幣的書,目的是為了陳致元的紀念精品水晶球,本來贈送期是聖誕節,但我很感謝店員能夠通融,破例贈送,而且抽中了最愛的小熊,感動。於是,拼命買滿千五元台幣,其實對我來說不難的,只是這間書店極小,有些想感興趣但又怕沒法完成,所以選了與學業相關的書籍、陳致元的繪本和不算太厚的小說。


16.《阿迪和朱莉》/陳致元
陳致元已成為我最愛的繪本作家,陳致元的作品開始傾向精品化,畫風越來越趨向孩子氣,但仍能一貫其童心和真誠,《阿迪和朱莉》是個和諧而可愛的故事。大人和小孩的分別,就在這本書裡。這本書的設計也相當特別,綜述的是一頁,分述的是橫向切開的兩頁,平行敘述,先後快慢自由控制,豐富閱讀趣味。
〔延伸連結〕:

17.《千面英雄》/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是我最喜歡的神話學家,在茉莉二手書店買了他的《神話》,這次買《千面英雄》,已讀過,準備重讀!他的書百看不厭。這本書看到坎伯精闢的眼光,在世界神話裡解讀出英雄的原型。
〔延伸連結〕:




18.《神話:從盤古到大禹》/袁珂
19.《傳說:從夏啟到秦始皇》/袁珂


袁珂是中國研究神話傳說的重要學者之一,我有兩三本他寫的簡體版論著,但這次是繁體版,而且設計優美,兩本書剛好是我將會讀的「先秦神話」範疇,非要享受閱讀不可!我個人認為,中國神話與文字難以分開,還是繁體字才能夠進入中國神話的尋索之旅。
〔延伸連結〕:

20.《佩德羅.巴拉莫》/魯佛
我怕自己沒時間讀,但還是買下魯佛《佩德羅.巴拉莫》。老實說,我被一段文案抓住了眼睛,《百年孤寂》作者馬奎斯曾說:「我把整本書都背起來,甚至倒背如流,不會有任何錯誤。」我對拉美文學有點興趣的,網上說這本書「原是孤兒尋根的旅程,卻揭開荒涼地景的百年盛衰,展現人世的罪惡與救贖。」我不知道這本書說甚麼,只是無緣無故被它吸引,我希望這一年我能夠讀完它。
〔延伸連結〕:

2012年12月30日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Linkin Park還可以去到哪裡?--評新碟Living Things/orangekim

Linkin Park還可以去到哪裡?
--評新碟Living Things

作者:orangekim


算不上Linkin Park的粉絲,不過由他們一鳴驚人的In The End開始,聽足十年,看着Chester和Mike由街頭小子升堂入室,今時今日的LP不再是穿板褲的男孩,而是這個世代的U2。無意比較,只是以LP今日的人氣和實力,說是後千禧天團絕不為過。Hybrid Theory和Meteora兩張大碟打下江山,除了In The End,還有Some Where I Belong、Numb,首首都是他們殺出血路的Nu-metal代表作。

2007年,以Minutes to Midnight一碟為分水嶺,LP風格一轉--也許所有成功樂隊都要必須經過這種轉型的陣痛--結他給放到最最最limit的位置,取而代之是電子。風格的變化,引起最大反彈的一定是最早就開始跟隨的死忠粉絲。LP不再Nu-metal,而變得偏重電子,有人認為他們趨近流行,我更認為是他們熱切地渴求變化和嘗試。

追求創新,對一隊已經成功的樂隊來說,危險或突破,一綫之差。對於LP的轉型,我很正面。個人觀感,雖然Minutes to Midnight之後沒有哪一首Single比得上In The End的動魄人心,但A Thousand Suns的concept玩得出色,單曲The Catalyst未算頂峰依然充滿神彩,整張大碟一個整體絕對是佳作。Minutes to Midnight與A Thousand Suns一脈相承,演繹末日後的世界,兩張大碟一個concept兩個演化兩個階段,一個完滿的故事。


事隔兩年,上月底LP推出最新的Living Things,快得驚人。音樂上,新碟依然延續着之前的風格。Chester表示,出道至今,經歷了前兩張大碟的實驗,終於找到了最適合LP的風格。電子、Hip Hop、Rap,一向都是Mike玩得出神入化的拿手好戲。但Living Things交出來所謂的「familiar territory」和「comfortable in own skin」(Chester語),我認為他們停下來了,不進,則退。

流行與電子不是問題,也沒有問題,我比較在意的是今次大碟沒有了以往令人眼前一亮的壓場single,也沒有連貫和完整的concept,這在在更顯得Living Things是單純的商業作。LP早期的In The End、Numb,瑕不掩瑜,時間只會令它們愈來愈耐聽;但今次的Burn It Down,對不起,只能說是《變形金剛》主題曲What I've Done的翻版。Burn It Down悅耳十足,但我嫌不夠「響」,第一plug而言少了點氣勢。以為第二plug才真正發力,到整張大碟出來了,一聽下來,Burn It Down已經最夠做第一plug。順碟中的次序,Lost in the Echo、In My Remains、Burn It Down,頭三首確是較有特色。聽到中段就覺得,怎樣Chester有氣無力的?事實,Lost in the Echo會是第二plug。

到第七首Victimized,才聽到Chester的招牌式撕叫,這算是回到起點,還是回饋死忠粉絲?反覆地聽著全碟,我竟然覺得Chester大叫「Victimized!Victimized!」這兩下才是全碟亮點。最後一首Powerless(電影《吸血鬼獵人:林肯》的主題歌),以此曲作結不得不罵。上次A Thousand Suns的end track:The Messenger,幾乎清唱為整個concept收結,出奇不意,impressive之餘,也很合大碟的concept。而今次的Powerless,chrous那句「Pow-er-less」拖得太長太無氣不特止,聽完我還以為後面還有另一track,沒想到這張Living Things就這麼落雨收柴早早收場。

上張大碟A Thousand Suns,我說是世界末日,地球消失後,LP眾人乘着太空船,飛往千萬個太陽的宇宙裏,無影無蹤。今次Living Things,主題是甚麼?他們要去哪裏?我聽不出來。

延伸[YouTube] Linkin Park - BURN IT DOWN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讀書會後記: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讀書會兼《讀愛》電影會後記

火苗24︰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讀書會兼《讀愛》電影會後記 (11/2011)

主題︰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讀書會
內容︰討論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讀書會
時間︰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18:00-21:00
地點︰城市大學飯堂
參加者︰子軒、銘予、許栩、醒夢、燕鳳、Kaho、阿業、Fiona、子陵、家欣、嘉碧、寶妍

後記︰

是次讀書會的閱讀作品是德國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小說《我願意為你朗讀》(台譯,內地譯《朗讀者》)。Fiona先解釋了挑選此書的原因,讚揚小說成功塑造兩位主角(特別是韓娜)立體而逼真的形象,如韓娜穿絲襪、在庭上作供時保持挺直站姿,這些畫面都是率真地表現出女主角性格上倔強的一面。

另外,關於主角以「馬」來形容韓娜的美,雖然眾人對「馬」與「女性美」能否相配有所分歧,但無疑這令韓娜悍健的形象更為鮮明,同時亦可令讀者明白到主角所愛上了一個怎樣的女性。

之後討論進入分析韓娜不願認罪到底是「維護尊嚴」還是「逃避公開承認自己是文盲的事實」。Fiona提到韓娜不去承認自己是文盲因為覺得這是件比生命更重要的事,而Kaho則認為她的一生是在不斷掩飾自己的「缺憾」(文盲)。

繼而Kaho引出「罪」是此小說的一大的主旨——「韓娜到底是否有罪?」、「男主角愛上一個『有罪』的人,又到底是否有罪」。

另外,韓娜的死也是本作一大重點。有人認為她之所以自殺是因為在十八年的牢獄中,透過識字而了解到自己之前的所為,而一旦刑滿,既無法贖罪,也感到出獄後再無可依靠,所以選擇自殺;亦有人認為韓娜是因為明白到主角對她已經感情不再,此說可以主角在韓娜出獄前第一次探監的表現為證據。

眾人也討論了主角與韓娜之間的「特殊關係」,包括二人之間到底是否「愛」對方、主角愛上韓娜的一刻、韓娜有沒有愛上主角以及兩人之間的「愛」在哪一刻消逝。

讀書會中亦有提及本作有「探討納粹歷史」及「批判集中營罪行而重為德國定位」的企圖:韓娜代表的是經歷當時的一代;而主角代表的則是戰後的一代。Kaho指出,同一件歷史事件,只是相隔一代就已出現認知上的落差,然後,各人亦討論了人們是否可能正確地評價歷史這一議題。

最後,無可否認的一點是,韓娜對主角影響深遠至極;我們亦同意,《我願意為你朗讀》是一部沉重、悲慘而深邃的文學佳作。

子陵 筆
火苗

認識古埃及醫學必讀之作——淺介《古埃及醫藝》(The Art of Medicine in Ancient Egypt)/子陵

認識古埃及醫學必讀之作——淺介《古埃及醫藝》(The Art of Medicine in Ancient Egypt)

文:子陵


《古埃及醫藝》(The Art of Medicine in Ancient Egypt)介紹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二零零五至零六年期間展出一系列關於古埃及醫學的文物,這些古物包括盛器、護身符、棺木、雕像等等。作者詹姆斯.艾倫(James P. Allen)專治古埃及語和古埃及宗教,其所著的《中古埃及語》(Middle Egyptian)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是英語世界古埃及語課程中的必用教科書之一。本書書成之時,艾倫也是博物館埃及藝術部的一員。此外,書中與醫學有關的內容與概念,則由閔寧堡醫生(David T. Mininberg, M.D.)加以解釋。

書中文物最早可上溯公元前三千多年湼伽達文化(Naqada culture)時期,最晚則至古埃及淪為羅馬帝國行省時期,上下縱跨四千年。展品上如刻有象形文字,作者都一一語譯。作者在每篇介紹後備列參考文章或書目,既能滿足一般讀者,亦增加可信性和符合學術要求。

云云展品中最著名和最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首推梅特湼石碑(The Metternich Stela)和愛德溫.史密斯紙莎草(The Edwin Smith Papyrus)。前者是「古埃及留下來的其中一件最能完美保存的物件」(One of the most perfectly preserved objects to have survived from ancient Egypt);後者是研究古埃及醫學成就時絕對不能略過的文獻。


古埃及醫學與巫術之間的密不可分,從梅特涅石碑的銘文中可見一斑。碑文只有一小段談到以小麥麵包和洋蔥頭為藥物的療傷之法(原文:Bread of emmer is what will repel poison so that it retreats; the fiery bulbs of onion is what will repel fever from the body),其餘多為斥退邪靈惡疾的咒語。碑文亦有提到荷魯斯(Horus)受傷後,其母伊西斯(Isis)於照顧他時憂心忡忡,以及最終得眾神之助而恢復生機的故事——這故事常見於古埃及的各喪葬文獻(Funerary texts)中,亦是古埃及醫學中的一大特色,把傷者寄託成神話故事中的神明,神明逼退惡靈亦即代表了病者把病魔擊退。

除了這經典的古埃及神話故事,讀者可從梅特湼碑中認識各古埃及神明,如奧里西斯、荷魯斯、伊西斯三神的父母子組合、像門神一樣使家居免除邪靈疾病侵擾的貝斯(Bes)、技藝、知識之神托特(Thoth)以及居於陰間的惡蛇阿波菲斯(Aphophis)等。 

至於現存的愛德溫.史密斯紙莎草上面載列了四十八個診療個案,在醫用價值上可說比梅特湼石碑「踏實」和有系統得多。每則個案分成標題(title)、檢查及預後(examination and prognosis)及治療(treatment)三部分。紙莎草上記載醫師會診斷一種疾病的三種情況,包括醫師可處理的(an ailment I will handle)、將盡力施救的(an ailment I will fight with)及無能為力的(for which nothing is done),而羅列的的病痛可說是包羅萬有,包括人體各部位的骨折、頜骨脫臼、甚至連心智紊亂、月經失調、美容活膚、痔瘡痛症等等。當中的一些療法,如把頜骨上臼的方法仍為今人所用。


當然,梅特湼石碑乃置放神廟之物、而紙莎草則很可能是醫者學醫或行醫時所讀之文,前者宗教意味濃厚,後者以實用為尚,性質迥然不同。但值得一提愛德溫.史密斯紙莎草乃書於古埃及第十六至十七王朝時期(約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本身已有所本,換句話說,這份紙莎草上的醫學知識實可追溯至更久遠的年代,毋庸置疑,古埃及的醫學確是相當發達。

古埃及的建築、象形文字一向教世人神往不已,雖然該次展覽早已完結,愛德溫.史密斯紙莎草亦歸還於紐約醫學學院,不過閱讀本書,自當比只看古物更能認識古埃及醫學精彩多姿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