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海子逝世廿五周年紀念:詩選四首/詩哲編選

海子逝世廿五周年紀念:詩選四首

/詩哲編選



今天是海子逝世廿五周年。據說他那不太識字的母親,還是能背出兒子的詩句。惟有誦讀的時候,海子才能復活過來。是為念。



1.〈明天醒來我會在哪一隻鞋子裡〉



我想我已經夠小心翼翼的

我的腳趾正好十個

我的手指正好十個

我生下來時哭幾聲

我死去時別人又哭

我不聲不響的

帶來自己這個包袱

儘管我不喜愛自己

但我還是悄悄打開



我在黃昏時坐在地球上

我這樣說並不表明晚上

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樣

地球在你屁股下

結結實實

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或者我乾脆就是樹枝

我以前睡在黑暗的殼裡

我的腦袋就是我的邊疆

就是一顆梨

在我成型之前

我是知冷知熱的白花



或者我的腦袋是一隻貓

安放在肩膀上

造我的女主人荷月遠去

成群的陽光照著大貓小貓

我的呼吸

一直在證明

樹葉飄飄



我不能放棄幸福

或相反

我以痛苦為生

埋葬半截

來到村口或山上

我盯住人們死看

呀 生硬的黃土 人丁興旺

1985.6.6



2. 〈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鷹在集合

神的故鄉鷹在言語

秋天深了,王在寫詩

在這個世界上秋天深了

得到的尚未得到

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1987



3. 〈日記〉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1988.7.25 火車經德令哈



4.〈春天,十個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髮,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彌漫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就剩下這一個,最後一個

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裡的穀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戶

它們一半用於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於農業,他們自己的繁殖

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1989.3.14 凌晨3點~4點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漫談《天地明察》故事及其改編/杜子軒


漫談《天地明察》故事及其改編

文:杜子軒

  
一、               漫談故事
我很喜歡《天地明察》(てんちめいさつ)這個故事!最初接觸的是槙えびし的改編漫畫(江荷偲譯),至今東立才出版了四期,讀者還在等待其他期數。後來我陸續收藏了沖方丁小說原著(徐旻鈺譯)、久石讓電影原聲大碟,由於香港沒有上映瀧田洋二郎執導的電影版,港台都不見有影碟推出,無可奈何只好看線上版,但這個也隔了好一段日子才見有人製作中文字幕。追隨沖方丁老師和澀川春海(渋川春海,しぶかわはるみ、しぶかわしゅんかい,著名棋士安井算哲第二代)的步伐,不知不覺花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但這又算得上甚麼呢!沖方丁老師19歲得到日本文壇大賞的肯定後,再花了16年的時間去籌備和寫作《天地明察》,完成時已35歲,於2010年擊敗了村上春樹《1Q84》、東野圭吾《新參者》、三浦紫苑《哪啊哪啊神去村》等書榮獲本屋大賞第一名,進一步確立他的文壇地位。至於,澀川春海更不用說了,改曆如此重大的事情,肯定要窮上畢生的精力。

這個故事講日本江戶時代改曆的傳奇經過,澀川春海的父親是著名棋士安井算哲,他的父親死後由他繼承了這個名號,所以在故事中有時兩個名稱都會使用,弄清楚這一點就可避免混亂。春海的棋藝相當厲害,打破常規,還創出了「天元布局」,即初手下在中央天元之位,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天元象徵不變動的北極星,至於歷史上是否出於這種理念就有待查證。春海不但棋藝好,而且興趣和才能非常廣泛,尤其是算術和天文,他更是樂此不疲地鑽研,最終慢慢走上了觀測天象的旅途,完成改曆的事業,成為日本著名的天文學家。由於當時日本一直使用中國唐朝的宣明曆,而且經過了數百年的時間,難免出於不少誤差。試想像,如果我們說的「今天」其實就是「後天」會有甚麼問題?現代人可能難以想像它的重要性,但對古代人來說,曆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好像吉凶宜忌,十分影響他們行動和心理變化。因此小說這樣寫:

曆是一個約定,可以說是太平之世裡的無形之約。
曆是天地間為政者與百姓共同認定並默默遵循的一個約定。
(序章,頁9

正正因為曆是如此重要,一些迂腐無知的保守者盲目地把它視之為上天賜下,不容更改。天文本已難測,加上諸多阻撓,整個改曆事業實在非常艱難。正正如此,我們閱讀澀川春海的人生才那麼叫人動容!

二、               漫談改編
我想再談談沖方丁原著《天地明察》及其改編的情況,因此下文會透露若干劇情和畫面,如欲自行探究者請在此止步。下面我會嘗試抽取幾點來比較小說、電影和漫畫等不同媒介的效果,整理自己的欣賞心得。

1.          女主角的譯名
原著小說徐旻鈺譯女主角之名為「阿延」(えん),江荷偲在漫畫譯做「円」,而電影的線上中文字幕版譯做「阿緣」。漫畫譯者可能是基於春海對算術和天文的熱情,如春海曾計算日円和月円的題目,所以借用了「円」字命名女主角;電影則可能用「緣」字來營造緣份和愛情元素,增強視覺效果。他們可能不熟識原著小說,也可能出於我所推測的改編動機,因此未能使用「阿延」作為女主角的譯名。沖方丁在小說這樣寫:

「那個……請問阿延的延是哪個延呢?」
他問了不必要的事。
女性的名字很少用漢字,春海暴露出自己平時大多只和男性來往這一面。
「您覺得是哪個字呢?」
阿延反問他,春海當然不敢說是火炎山的炎。
「嗯,這個嘛……是圓理的圓嗎?」
「我父親說是延伸的延,他說延續血脈的意思。」
她很有禮貌地回答。
(第二章,頁106)

正正因為「延續血脈」的傳統心願,所以到了故事的結尾,大概過了十五年後,二人決意要在改曆事業完成後結婚時,小說如此寫道:

阿延害羞地轉開視線後,說出要拜訪春海的事。
「可不可以快點把腰帶解開?」
春海一臉認真地大力點頭。
(第六章,頁369

阿延說想把腰帶解開,大概是指希望生兒育女,延續血脈。因此,女主角的譯名並非無關痛癢。

2.          阿延的性格塑造
在瀧田洋二郎的電影中,宮崎葵飾演得阿緣(阿延)過份親切溫柔,可能是為了營造電影的幸福感,支持春海的事業,也許是滿足部份男性觀眾的口味而塑造出來。這個形象在故事的後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年輕時的阿延在神社中與春海初次見面時,絕不是體貼的少女。請看電影劇照:








電影未能塑造出阿延因時日和經歷造成的性格變化,雖然原著小說也缺乏足夠的刻畫,但卻能同情地理解一個人從年輕到成熟的漸變。電影的女主角形象很可能是為了增強「幸福愛情」的兩性元素而這樣設定。當春海到了神社沉醉於繪馬上的算術題時,沖方丁寫道:

少女大概十六、十七歲,可愛的眉尖不悅地皺起來。
「有什麼事嗎?」春海跪坐在地上,一臉認真地問。
「我知道這樣很失禮,但請您離開。」少女光明正大地說。
「我要清掃。」
唰地一聲,她用掃帚掃過春海正前方的石板路。
若是不聽她的話,他剛排好的算板可能就要被掃到枯葉堆裡去了。
……
他不顧一旁愣住的少女,後退兩步左右的距離,重新跪坐地好。
「這樣可以嗎?」他指著自己先前坐的地方問道。
「不可以!」
看似就要舉起掃帚打人的少女大聲喊道。
……
「這裡可是神明眼前!請不要坐在這裡。」
(第一章,頁24-25

槙えびし改編的漫畫則這樣呈現:



雖只摘錄了一頁,但也可見漫畫比較忠於原著小說,雖然故事中後段的期數尚未推出,但開首女主角的神緒捕捉得不錯的,這樣的阿延更加立體。這是我認為電影版略為失色的一點,少女辛勤打掃,而且那裡是神明之地,被人打亂了,平凡人自然有點生氣,說出「既然如此,請隨意」的話實在過於成熟,少了一點青春氣息。

3.          電影中第一位妻子阿琴的缺席
電影努力渲染浪漫愛情氣氛的用意昭然若揭,因為在原著小說裡,除了阿延嫁過人,春海也娶過妻,他們的伴侶都分別離世了。他和阿延一起時已不年輕,而且十分平凡,只是慢慢發現需要對方。電影強調愛情的約定,而且初見面不久,就用阿緣(阿延)替春海整理配刀而渲染觸電的愛情火花,電影的改編觀眾大概都能同情地了解。可是若我們看原著小說時,就需要特別留意他的妻子阿琴。春海二十八歲時,她十九歲。她似乎沒有鮮明的性格,像被安排婚姻的傳統女性,嫁了就覺得很幸福,所以常常把「我真的很幸福」掛在嘴邊。這個妻子離世時對春海有一定影響,因為在她生前和死後,春海都覺得歉疚,尤其是她死後打擊更大。這一段情節或多或少影響著他的愛情和婚姻觀,使他更加珍惜阿延這位女子。

4.          電影中關孝和露面太急,淡化「明察」與「無術」的色彩。
電影還有另一處令我不滿意,就是關孝和( 市川猿之助飾演)露面太急。改編漫畫最初吸引,就是春海追趕關孝和境界的情節,因為遲遲未露面,相當激發人心。可是,電影版立刻就把他平凡的面貌以特寫鏡頭置於觀眾面前,削弱了神秘的效果。關孝和(関孝和,せき たかかず/こうわ)是著名的數理學家,故事初段,春海離開神社時遺留了物件,當他回到那裡時,繪馬上的算術題在短時間內全被解答了,並簽上「關」的名稱,關孝和「一瞥即答」而「明察」的傳奇色彩在電影中淡化了。不但「明察」如此,「無術」也是,在原著小說和改編漫畫中,因為春海出了一道算術上的病題,他的「無術」對他來說打擊甚大,彷彿在關孝和面前獻了醜,他的羞恥感幾乎使他要切腹自盡。算術上的「明察」和「無術」經歷是春海形象的一大關鍵,所以,關孝和絕不宜露面太急,應該好好鋪敘。

5.          神話思維的重要性
也許電影要塑造春海成為一個頗為現代的「科學家」形象,他相當理性地研究天文曆法,這一面當然很重要,但可別忘了他置身的時代。即使我們現代人也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古代宗教哲學色彩,更何況是古代人,尤其是澀川春海曾學師於山崎闇齋(山崎闇斎,やまざき あんさい),電影中由白井晃飾演。山崎闇齋是神道家、宗教思想家,加上古時的思想行為深受宗教哲學的影響,所以塑造春海時不能夠只偏重於科學和理性思維的一面。也許電影不能拍得太長,這方面就被削弱了,而原著小說也只是輕輕帶過,相反漫畫版就捕捉得很好,也許神秘色彩在動漫世界是比較得心應手的,槙えびし的改編漫畫這樣呈現:




右手為水極,水極即陰身。
左手為火足,火足即陽靈。
所謂拍手,就是調和陰陽、
日月對調、
靈和肉身一體、
火水相交而成火水。
當拍手進行祈念時,
天地將為之開啟。

特別可以注明的是,「火水」的日文發音與「神」同。澀川春海對永恆真理的追求,並不僅源於算術、天文等科學理性思維,還深受神話、宗教思維的影響。他追求夢想和真理的熱情和勇氣與此有深刻的關係。要描繪出立體而豐富的澀川春海,不能忽視其思想淵源。

三、               小結
雖然瀧田洋二郎電影忽略了不少重要的細節和元素,但其改編都是可以同情地了解的。槙えびし的改編漫畫至今尚未追看完畢,所以未能詳談,有機會留待全套推出後再作進一步的比較。整體來說,電影仍不失為一套不俗的電影,但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原著小說和漫畫版,像我有「天地明察」情意結的小讀者來說,這些版本都能吸引我去觀賞。可惜的是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談久石讓的原聲大碟,但夜晚在房間裡靜聽,唱片轉動如星移,也夠我擁抱一片星空了。


201423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火苗讀書會後記: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出走〉及〈熊過山來了〉 /子陵

火苗讀書會後記: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出走〉及〈熊過山來了〉 
時間:2014年1月25日,15:00—18: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AAB Canteen
參與者:CY、大榮、詩哲、雪鵑、子軒、子陵、燕鳳
紀錄:子陵

是次選讀作品為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利絲.孟若(Alice Munro)的兩個短篇小說〈出走〉(Runaway)及〈熊過山來了〉(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我們首先談的是〈出走〉。一開始大家覺得閱讀時要花點時間和心思才能弄清楚故事中的時序。譬如故事首段寫西薇雅從希臘回來,到底是故事中的哪段時間?經討論後,我們認為這是在里昂‧傑米森(即西薇雅的丈夫)死後,西薇雅出外散心後回來,這時候,克拉克威迫卡拉向西薇雅勒索,但卡拉心中卻極不情願。

然後,我們談到克拉克與卡拉的生活困境:二人開設小型農場,供人租給馬匹居住,亦用於騎馬學習班或渡假之用。他們近來生活拮据,一場大雨更毀了他們的屋頂,而克拉克即使打算尋找材料,也只得在網上格價舊貨。我們笑道,這正是「童話故事男女主角在一起」後的續篇。

克拉克在與卡拉的關係中有着如主宰般的地位,故事中所營造克拉克對卡拉的控制欲更使她(和讀者)透不過氣。比如卡拉以其他方式繞和勒索西薇雅的話題時,克拉克鍥而不捨,並說「我可不打算讓你逃掉,卡拉。」(“I am not going to let you off the hook, Carla”)當卡拉打電話對克拉克說「來接我。拜託。來接我」時,克拉克只說了一句:「我會來。」( “Come and get me. Please. Come and get me.” / “I will.”)這句「我會來。」以上二例都表現出孟若塑造人物與凝造張力的技巧——卡拉出走不成,最終仍得依靠克拉克——但其實克拉克對此早已了然於胸。“I will”二字說來淡淡的,更顯卡拉處於無力、弱勢的一方,亦表現了二人的關係早已激情不再,如陷泥沼。CY與子軒提到的例子也頗能表現這點:傑米森對卡拉的性騷擾,很可能原本是卡拉與克拉克二人用於增添性生活情趣的佐劑,但後來克拉克竟利用這點威脅卡拉以此去勒索西薇雅,更認為這子虛烏有之事是對自己的一種「侵犯和侮辱」(CY);卡拉出走時,回想與克拉克的相遇與相戀,到最後的結論認為喜歡他的原因竟然「現在她認為是性愛,很可能只是性愛」。(子軒)

小說以「出走」為題,但卡拉的出走並非第一次。她與克拉克所開展的生活,就是她離家出走、與克拉克私奔的結果,這是她的「第一出走」。至於發生在故事裏的出走,則是卡拉的「第二次出走」,但這「第二次出走」看來亦「不只一次」,而且總以失敗收場。孟若在描寫卡拉坐巴士前往多倫多時的心情相當細膩:「她沒法想像。坐地下鐵或街車,照顧新的馬,和新的人講話,天天和一群不是克拉克的人住在一起」,「沒有人對她努目而視,沒有人的情緒讓她悽慘」,「她就會失落了……有什麼意義?她為什麼要找事、吃東西、搭公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關於卡拉的山羊弗羅拉,我們談到了牠可能象徵的幾個意義。首先,牠是卡拉心靈的慰藉與寄託;另外「弗羅拉的出走」與「卡拉的出走」亦可作對照,前者的出走並沒確實的原因,但卡拉的出走是有目的的;至於弗羅拉的最終下落,小說並沒明言(雖然最後暗示弗羅拉已經死去,而且死因極可能與克拉克有關),弗羅拉的消失就好像卡拉最後一點的「野性」都給馴服了,或消失了。

此外,弗羅拉在克拉克與西薇雅對峙時的突然出現,我們都覺得有點突兀,但在卻是故事裏的其中一個高潮所在:二人相處的氣氛極為繃緊,克拉克一副胸有成竹,吃定西薇雅的樣子,克拉克向西薇雅明言卡拉不可能出走離開,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多管閒事,枉費心機,而在克拉克佔盡上風,逼使西薇雅道歉後,弗羅拉突然出現,二人大驚,更嚇得一直鎮定的克拉克變得脾氣暴躁,不停「爆粗」,從而為西薇雅解圍。弗羅拉奇蹟般的出現,似可與古希臘戲劇中的「天外救星」(Deus ex machina,根據維基百科條目,是指「意料外的、突然的、牽強的解圍角色、手段或事件。」)或童話中的「神仙褓姆」(Fairy godmother)作比較。

卡拉與西薇雅的微妙關係亦值得一提。當卡拉給西薇雅房子打掃時,西薇雅為她的形象深深著迷;另外,從希臘帶手信回來給卡拉一事(一件有給她,一件沒給),均可見西薇雅對卡拉有着特殊的感情,然而這感情又與女同性戀不盡相同,孟若對西薇雅的心理描寫相當細緻,此句尤為精彩:「西薇雅隱約為那過時的字眼——迷上——而惱懊。」(Sylvia was obscurely angered by that dated word – crush.)

在討論〈熊過山來了〉時,我們先從篇名入手,指小說的名字可能從兒歌“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演變而來,這首兒歌歌詞簡單,大意是「熊走過了一座山,所看的就只是山的另一邊」。但歌詞似乎與故事的連結不大,於是我們嘗試討論「熊過山來了」可能包括的含意——在西方文化中,「熊來了」,有入侵的意味,這可能指「老年的困境」進入到故事中兩位主角斐歐娜(Fiona)及葛蘭特(Grant)的生活中、又或者是指奧布瑞如何入侵斐歐娜以及葛蘭特這對夫妻之間,另外亦可能指葛蘭特是「入侵者」,入侵了療養院的圈子。子軒亦有提到,有論者從兒歌〈熊過山去了〉提出「熊過山」象徵了一種英雄歷險旅程,當中涉及的學術概念頗為複雜,表而不探便可。

我們都留意到斐歐娜與葛蘭德二人本身的特別,斐歐娜本身有品味學識,家境不錯,追求者眾,而且「她有生命的火花」。斐歐娜亦非普通女子,是她向葛蘭德「求婚」的(「你想那會好玩嗎——」斐歐娜大聲說:「你想我們結婚的話會好玩嗎?」);又,故事裏有提到冰島史詩,而斐歐娜的母系家族淵源似可上溯至冰島,但我們僅表過不提,沒有細探(其實也對理解文本沒有大影響);至於葛蘭德,他曾在大學任教,外表看來不錯,不但吸引班上的學生,更有過婚外情,就算年老的時候,也吸引了奧布瑞太太,他對斐歐娜的愛和關切是真心和深厚的,從他對奧布瑞的醋意、以及在故事後段央求奧布瑞太太帶奧布瑞見斐歐娜,以令她振作起來這兩點證明。

我們都讚賞作者描寫老年生活(如斐歐娜因失憶而開始貼紙條、因住在療養院而失去昔日的光采),以至斐葛二人夫妻關係細膩與真實;至於結局讀來比〈出走〉舒服之餘,劇情處理亦不及〈出走〉中弗羅拉出現那麼突兀。

〈出走〉與〈熊過山來了〉的劇情皆起伏不大,亦不太有戲劇性的情節(當中僅以〈出走〉弗羅拉的出現最具戲劇性),但兩篇作品都令人著迷。這種平淡的筆調把生活與生活的困境娓娓道來,正是孟若出色之處。今人多著迷於小說的敘事技巧、形式創新、思考深度,孟若卻以文字呈現生活,並帶讀者從閱讀回到生活裏去。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子軒的十本書2013/杜子軒

子軒的十本書2013
文:杜子軒

閱讀成了習慣,年終就會發現曾經讀過的書頗多,但都不一定是佳作,良莠不齊,最終跑出的十本書,可能在若干年後,真正在心底紮根的不出一二,這就像記憶,遺忘本身再自然不過了。我看閱讀,有時只為了當下過癮,如今記存下來,並非不得已,但實在是由心致敬,讓它們再次浮面,與眾人交流。翻看網上記錄,喚起了一些書的感覺,有些書因為突如其來的興致就會插隊,有些則因為學業和事業上的需要而不得不參考,也有些是心靈感到虛弱時作一時的止痛。書,和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有人說人生不需要書,大概他們不曉得豐盛的人生。這些書排名不分先後,隨意編配札記如下:

1.北島《時間的玫瑰》
 

札記:
這本書剛巧於一三年最後一天讀完,我被北島感動,就像白先勇推動崑曲一樣,是他對文學藝術的熱誠。不過,北島的熱誠給我的印象很冷靜,他默默耕耘。他創辦《今天》雜誌,因為第一百期,他們回顧了《今天》與文學生活的種種,讓我覺得十分可貴。這一期,觸發我四出搜羅《今天》的其他期數,讀著,就會明白到圍繞著書的生活是多麼有詩意,也知道《今天》是如何煉成的。到《今天》第一百零二期講顧城,我也非常喜歡。再說,還有「國際詩人在香港」的出版計畫、朗誦節、講座等,這樣很有意思,可以的話我都盡量支持,開拓自己的視野,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渺小。北島《時間的玫瑰》介紹了很多世界著名的詩人,可稱得上是論詩傳記的寫法,單是隨著《時間的玫瑰》、《今天》和「國際詩人在香港」的步伐,也夠我玩味上大半生。謙卑地學習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今年其實讀過不少詩集,暫時不說中國古典詩和新詩,如舒婷《一種演奏風格》、紀弦《第十詩集》、伊格言《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感覺較深刻,近期對世界詩歌興趣非常濃厚,可惜外語不好,只能看翻譯,今年讀過莫里斯.卡雷姆《你就這樣幾小時地聽著雨聲》、亞歷山大.彼德羅夫《乘著光的梯子下降》和聶魯達《感官新詩界》都不俗,特朗斯特羅默《早晨與入口》比較精彩,可是尚未讀完,未能算作本年度的十本書。北島《時間的玫瑰》是十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如果其中引述的詩歌都能附有英譯,對讀之下,得著一定會更多。

2. 瑪麗諾頓《借東西的小矮人》
 
札記:
這一本也在年終完成,這本書是以二人共讀的方式讀畢,輪流朗讀數節,還是第一次這樣,發覺書本讀出來別有一番趣味,也能體會到語言的魅力。雖然我們看的是譯本,但是語言十分優美,叫我們都想看看原文。這本書幾乎用了一年多才能完成吧,能抽空細讀實在不容易,畢竟生活上有很多忙碌的事。不過我認為這是創舉,宮崎駿的動畫改編自瑪麗諾頓《借東西的小矮人》這本原著小說,因為這部動畫特別有紀念性,所以讀這本書時有份情感因素傾注其中。我們本來在共讀《紅樓夢》,但由於過於艱苦,就被這本書插隊。我一口氣買了五部曲,完成了第一本,還有四本,希望能繼續以此方式完成。瑪麗諾頓的文筆很好,簡約幾筆就能勾勒出不同角色的性格,還營造出小矮人身處的視角和空間,值得推薦。現在讀中長篇小說的時間比較奢侈,能讀過一遍陳慧《拾香記》、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川端康成《古都》和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已算不錯了。我已很少讀長篇巨著,讀的小說多是短篇,今年印象較深的應該算是波赫士的短篇〈阿萊夫〉、火苗讀書會的幾篇科幻作品,另外有科塔薩爾的《游戲的終結》和《克羅諾皮奧與法瑪的故事》故事集,前者比較震撼的還是〈美西螈〉一篇,當然也有其他幻想篇章值得一讀,如〈別怪任何人〉。新鮮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艾莉絲﹒孟若(Munro)《出走》和《感情生活》也惡補了數篇,不過我讀小說需要多點趣味性,還是讓很好看的《借東西的小矮人》跑出。


3.大衛﹒卡利(Davide Cali) 、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 《我等待...》(吳愉萱譯)


4.麥當諾(McDonnell, Patrick) 《「沒有東西」送給你》(陳柏伶譯) 



札記:
今年讀了很多圖畫書和繪本,大開眼界,其中要特別鳴謝霍玉英辦的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他們辦了多次工作坊,我幾乎每一次都參加支持,他們推薦了很多佳作,也培育了很多聽眾。大衛﹒卡利(Davide Cali) 、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 《我等待...》(吳愉萱譯)是工作坊介紹過的,嚴格來說,它不是一般坊間見的圖畫書,它採用一條紅繩作為貫穿全書的概念,也深刻地描繪了我們普遍人的人生歷程,生病那一幕,是神來之筆。另一本麥當諾(McDonnell, Patrick) 《「沒有東西」送給你》(陳柏伶譯) 是我在誠品翻看時,驚為神作,也許由於我近來再研習老子《道德經》的關係,一下子被它打動了,「無」與「有」的關係,不只是哲學上的概念,還可以應用於人生的人際關係上,反複細味,就能體會到哲學裡的一點情。愛智慧,就是愛生活。

5.手塚治虫《奇子》



札記:
早前重讀了手塚治虫《佛陀》,忘了是否本年度的事,但因為很多年前看過,所以沒有考慮把它列進本年度的十大。手塚的漫畫真的很精彩,以前一陣不敢碰這部《奇子》,有一天經過二手漫畫店,決定買回家再深入手塚更複雜的內心世界。手塚的挑戰人性之作,以前都好過不少,好像《MW》是其中我比較喜歡的,但這部《奇子》把禁室和亂倫的情節也用上,而且描繪得如此細膩,奇子栩栩如生地活現眼前,讀得心有餘悸。這無疑是本年度的十大之一,雖然看過不少漫畫作品,如冨樫義博《幽遊白書》就是全套讀畢的作品,不過它未能在我心中引起回響。若說漫畫上的佳作,今年迷上了兩部,沖方丁原作、槇えびし漫畫《天地明察》,還有亞樹直原作、沖本秀漫畫《神之水滴》都使我一時栽頭進去,不過尚未追完,暫且不入十大。無論如何,手塚治虫《奇子》都是當之無愧的。

6.奧爾罕﹒帕慕克 《別樣的色彩:關於生活、藝術、書籍與城市》(宗笑飛、林邊水譯)

 
7.阿多尼斯 《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阿多尼斯文選》(薛慶國、尤梅譯)



札記:
自從火苗讀書會辦過奧爾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之後,一直對帕慕克很感興趣,暫時沒有力量讀他的長篇小說,但是這本 《別樣的色彩:關於生活、藝術、書籍與城市》是散文隨筆,也叫我讀了一年多。另一本我喜愛的詩人阿多尼斯的《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阿多尼斯文選》同樣是佳作。這本書把帕慕克和阿多尼斯的個人思想,還有土耳其和伊斯蘭世界的生活文化呈現眼前,對了解他們兩人的作品很有幫助,很能擴闊讀者的眼睛。

8.羅素 《幸福的征途》



札記:
有一陣子,我懷疑自己患上輕微的抑鬱症(?),也可能是庸人自擾的情緒,而我又過度倚賴書本(那當然是不能根治問題的),我看過很庸俗的勵志書,也讀過比較新鮮的「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的其中三部:約翰-保羅.弗林托夫(John-Paul Flintoff)《如何改變世界》(黃煜文譯)、約翰.阿姆斯壯 (John Armstrong) 《如何不為錢煩惱》(陳信宏譯)和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 》(薛怡譯),這些書都很好看,改變了我對事情的一些看法。不過,其中,比較根本地提及邁向美好人生的路徑方面,羅素 《幸福的征途》最有意思,也是一本可以一讀再讀的書,偶爾提醒自己幾個需要經常反思的面向,充一點油,重新出發。

9.海爾.賀佐格( Hal Herzog)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彭紹怡譯)



札記:
關於素食和肉食問題,經常在心靈上爭扎,一直想看看有關的書,結果選了這一本海爾.賀佐格( Hal Herzog)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彭紹怡譯),而且沒有令我失望。不過,這些書始終不會給予甚麼最終的答案,但它能引領你一起思考。我認為作為一個人,生存在世,常存感恩的心,是很重要的事情。 

10.廖偉棠 《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

 
札記:
心中雖然有夢,但卻缺乏勇氣。有些夢不需要遠大的理想,但只需要堅持地做,踏實地幹,終會得到一部份人的認同和支持。香港很現實,容不下一縫夢,大部份人都在磨滅你的年輕時的狂想。這本書訪談了香港很多作家,他們就是把眼前的書做好,不要先求名利,反而要好好保存內心的一點火熱,這個提醒很重要,香港人大多急功近利,沒有利益之處就放棄。因為這本書,開始對「訪談」體裁的書很感興趣,現身說法,有份真誠在其中。人生的奧秘可能在於充滿悖論:

  夢,需要夢去完滿。

2014年1月1 日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原稿紙狂想(給忘掉用紙筆寫作的你你我我)/李葭呺

原稿紙狂想(給忘掉用紙筆寫作的你你我我)

文:李葭呺


  翻出陳舊的原稿紙,我提筆感受原初的寫作力量。爬格子是所有人當學生時的共同回憶,無論為著交功課還是表達自己,我們都努力地將筆尖由上一格搬到下一格。

  我從沒想過寫作的原因和意義,但就是無法抑壓內心的衝動,從前挪移筆桿,現在拍打鍵盤,心裡的渴望依然一樣。生活不會完美,某些方面總令人覺得對自己有所虧欠,我沒有活出心裡的那個我,最後就將他活生生地用文字雕刻出來,找一個地方安放。

  寫作的人本來都將赤裸的自己寫進去,再穿上那層引人注目和冠冕堂皇的外衣,構成一篇篇動人的篇章。如今流暢的作品看得多,感人的文字卻越看越少,一層層外衣褪去,剩下的卻是個塑膠模特兒的裸像,沒有心跳。

  我指尖觸摸著原稿紙,像拖住一隻溫暖的手,傳遞彼此的體溫。光滑的紙面上的文字不像格仔舖裡的貨物那麼安靜,不如穿上制服的電腦字那麼刻板,它們都活潑地搔首弄姿,十足一群表演者同聚街頭,不勝熱鬧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回神過來,原稿紙上本無一字,我以為自己寫了一篇了不起的東西。一個個格子在紙上架設成一個棚架,像要為修葺外牆作準備,方便工人攀爬,我準備粉飾這道外牆的模樣,讓別人認出不同的高樓大廈那樣認得這紙張。紙上會有一層層厚厚的衣裳,保護我的裸體,留下我的體溫,讓人認得我的衣著,繼而上前擁著我,聽到我的心跳,觸摸到我的狂想。

  寫盡了一張原稿紙,像髹好了一道外牆,我又翻出另一張空白的紙張。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我的十本書2013/醒夢

我的十本書2013

文:醒夢

一、卡繆《鼠疫》
  「修道院上空的烏雲愈聚愈厚,夜幕漸垂,慢慢籠罩了那些歌頌亡魂善德的大石板。假如此刻有人要我寫一本一百頁論道德的書,將有九十九頁是空白的,而在最後一頁,我將這麼寫著:我只承認一種責任,除此無他,那就是愛。」——卡繆,<一九三七年札記>。

  這是我第二本看卡繆的書,第一本,不能免俗是《異鄉人》。《鼠疫》實在比《異鄉人》精彩得多,哲思轉變之大,也反映在其寫作風格。《異鄉人》重視私己,對道德以至宗教有所控訴,結局主角與神父的對話尤見神韻。但無疑是提出疑問,卻落於無法解決的困境(除了死)。《鼠疫》以一大環境營造故事,著意刻劃人物性格,對話每見機智,而且不落於虛無,點出卡繆認為除了死外,另一種解決之道,另一種活法。

  卡繆是懂得愛的人。《鼠疫》所提出的就是「愛」,多麼激勵人心,尤其在精神空虛的當代。

二、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不過,三島的味覺的確遲鈍,這件事他自己也承認。林房雄教過三島喝酒。三島對林房雄招認『我欠缺對味道的感覺,完全不知道東西是好吃還是難吃』,林房雄忠告他『還是得早點決定對事物的喜惡』,『有一天一定會懂,到時不美味便無法忍受』。」——嵐山光三郞,《文人的飲食生活》下

  第二次重看此書,主因是多年看過後一直念念不忘,幻象有如主角之於金閣寺的美麗,留存在心。終於了解到主角的心情,執念終會撐破氣球的表層,分別是時間長短罷了。幻象的極致膨脹,愈是空無一物,愈是使人寄予希冀,到最後把真實和假想混合為一。極端的形式美,令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只能一把火燒它,燒得一無所有。這把火,也意味燃燒自己。

三、《傷心咖啡店之歌》朱少麟

  朱少麟,讀完她第一本小說,就決定要把她其他作品讀完(會這樣說,主要因為她總共只有三本小說)。嗯,閱讀時,想起上年看董啟章的《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寫法有些相似。

四、《燕子》朱少麟

  這是我最喜歡她的一本。自問在同輩中比較冷血,看什麼電影看什麼書,都很少有感動到流淚的時刻。一直追看,看到結局,治癒了我冷血的病。

  一段喜歡的話:
  因為哽咽,我沒能回答,卓教授又撫摸起我的長髮。她邊喘氣,邊說:「再過不久,就登台了,登台算什麼?不過是幾陣掌聲,阿芳,重要的是妳自己的舞台,妳懂不懂?看妳收拾皮箱,是要回家去吧?阿芳?回家好,回家也好,好好弄清楚妳自己,記不記得我告訴過你們,你們的生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宇宙?記下這句話,記下這句話,阿芳,沒有什麼創作,精采得過自己的生長過程,妳去好好弄清楚自己,不要再迴避自己,弄清楚了,妳想做什麼,就不會糊塗了,懂嗎?」

  「懂。」

  「那妳就走吧。」

五、朱少麟《地底三萬呎》

  雖然並非最喜歡,但我卻要說,這是寫得最好的一本。一本瘋癲的小說,我至今還沒看過比它令我震驚的書。有些地方看不懂,卻不會也不敢再看。不會,是因為知道目前再看也仍然不懂;不敢,是因為我尚未平復心情。

 曾和友人說,朱少麟的三本小說,若果不看名字,會以為是三個完全不同的人所寫。

 

六、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
  其實並沒有完全讀完這本書,但對於中國哲學的發展又多加深一步了解。此書除了追述前人之外,更有點出未來中國哲學的新路向。換言之,即新儒家之後,應該往哪一條路走。在競逐新奇之年代,中國哲學是值得留意的智慧,人文還沒到這麼快淘汰的境況。

  以下摘錄此書序言幾段話:

  當代新儒家,這個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先生為代表的學術傳統,在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的地位,其實是無庸置疑的。劉述先先生曾多次表示:你可以不同意、不接受新儒家,但不可以繞過新儒家。這已經說明了新儒家這個學術傳統,在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不但有其客觀的地位,而且它的研究成果,是不可忽視且必須加以繼承的。近年來,海內外學者有關這方面的論述非常多,毋需贅述。但是,稍稍不同的,在這篇序文中我想從一個新的角度,亦即從一九一二年中國學制改革的觀點,重新審視當代新儒家的地位,從而看出它的特色、成就與限制。

  為什麼要從一九一二年談起?

  翻開中國近現代的大事年表,一九一二年絶對是熱鬧一年。但是從中國學術傳統的發展來看,它的意義就無比重要而且影響深遠了。因為那一年,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正式頒布了新的學制系統,即「壬子學制」,確立了近代中國完全與西方大學相似的大學教育體制。換言之,從那一年起,傳統以「學究天人,道貫古今」自我期許的高級知識分子,都必須在西方「大學」的知識分類的規範與架構下,邏輯的、有系統的進行他的學術活動,並成為不同學門裡的學者、專家。

  「壬子學制」的劃時代意義,可以對照十年前清末吏部尚書張百熙擬定的「壬寅學制」,充分顯示出來。蓋「壬寅學制」是張百熙為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的復學所建立的新學制,當時是參考日本人的作法,首度將大學的知識活動安排在「七科三十五目」的分類架構下。其中,「科」相於大學裡分設的「學院」,而「目」則相當於「學系」。但有趣的是,當時的「文學科」(即文學院),下設了七目(系),即:經學、史學、理學、諸子學、掌故學、辭章學、外國語言文字學。換言之,壬寅學制並未遵循西方大學知識分類的邏輯,而是保守的沿襲中國老傳統中經、史、子、集及義理、辭章、考據的分類名目,仍舊在「傳統」與「現代化」中拉扯,充滿了妥協、過渡的色彩。這和蔡元培所提倡的「壬子學制」,「文科」下設哲學、文學、歷史學、地理學四系,完全師法西方大學的知識分類,迥然不同。因此,「壬子學制」的施行,意味著從那一年起,中國老學術傳統的研究如果要延續下去,就必須棲身在新制「大學」的殿堂之下,依照西方「知識」活動的格準來進行。換言之,「剛日讀經,柔日讀史」,書院裡師生講習論道,或發為簡篇,或寄情詩文這種傳承模式,已經完全行不通了。從一九一二年起,中國哲學在近現代的傳承與發展,註定的要與「大學」裡的知識活動綁在一起,而「知識化」也就成為百年來有志於中國哲學研究無所逃避的首要課題。

  但是,什麼是「知識化」?中國哲學究竟應該如何「知識化」?這些問題遠比我們想像要複雜,無法在此細述。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對百年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一項與眾不同的觀察。我發現近現代中國哲學「知識化」的進程,基本上就是走一條「格義化」的途徑。只是,這一次的「格義」,不是像魏晉南北朝一樣,運用本土道家哲學的語言來接引消化外來的印度佛學,而是倒過來,運用西方哲學的分類架構及概念語言重新闡述中國傳統哲學的內涵。因為,這一個時期中國哲學的發展,無可避免地一定要在中西哲學交遇對話的脈絡中展開;猶有進者,為了符應「大學」裡知識活動的規範、格準,中國傳統哲學「即事言理」、不重分析却強調綜合表意的言說方式,都必須拆解重整分置於西方哲學的分類架構下,諸如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等等,再經由與西方哲學中相應的學派理論、或概念的對比說明,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賦予傳統文獻新的詮釋。但問題是,這種「格義」模式的「知識化」,會不會造成中國傳統智慧的扭曲與誤解?答案其實是不言而喻的。

七、顏崑陽《人生因夢而真實》



  二十幾年來,不斷地讀莊子,人生經歷越多,越是深切地感受到,莊子在虛靜、超脫的精神折磨背後,竟切實著非常悲苦的人生。人活著,不管用什麼本事,都掙脫不了生老病死這樣的「自然命限」。尤有甚者,人們還不斷地以虛妄的意念,去鑄成一套一套無形的刑具,反過來用它彼此懲罰,或自我囚禁,這就是「人文命限」。在如此障礙處處的現場世界中,活著而不覺得悲苦的人,只有二種,一種是白痴,一種是聖人。

  「白痴」是天生的,大概沒有人願意生成那個樣子。而「聖人」卻是修來的——為了超脫自己以及他人的悲苦。沒有人生的悲苦,也就沒有什麼聖人。離開悲苦的現實人生,聖人便只是一座沒有生命的木頭雕像而已。

  人活著,不要期人生完全沒有悲苦,而要期望自己能獲得智慧,去超脫悲苦。智慧的獲得,卻又必須切實地從人生悲苦中去感悟。能從人生的悲苦中去感悟真道而獲得智慧,悲苦就不再只是悲苦了。只有陷溺其中,反復著同樣的悲苦,或迷於短暫的歡樂,便忘了可能引生的悲苦,以致終身醒悟不到悲苦之何以悲苦,那麼悲苦就果真是悲苦了。

——顏崑陽《人生因夢而真實》

  學術之外,也許更重要的是現實的化用。只把先秦諸子那套說得清楚,已經不足夠了。哲學之偉大,無非起於人,歸於人。經典總是可以重新詮釋,尤其像《莊子》。精準是意義的匱乏,寓言是多向的解讀。從上而下,觀照社會,找出《莊子》現代的哲理,讓人可以從生活中感悟實踐,似乎更加重要。

八、顏崑陽《顏崑陽散文精選集》

  在中文系教了十幾年書,最怕學生問一個問題:「讀中文系有飯吃嗎?」然而,問這種問題的學生卻偏偏很多。唉!我只能告訴他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聽說有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餓死;但是,不管唸什麼系,鬧精神病或自殺的人卻不少!」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現代的年輕人這麼早熟,早熟到少年十五二十時就開始擔心吃飯的問題。在匱乏的年代,人們似乎還沒有如此害怕沒飯吃。為什麼在這樣富裕的時候,卻滿街栖栖遑遑如將餓死之人?

  二十歲,應該是一個狂想的年齡,像羽毛初豐的雛鷹,憧憬著試翼千里的壯舉;怎會像一隻老頹的麻雀,只想跳兩步,就找到米粒吃呢?甚至,還害怕餓死在枝頭簷角哩!我在想,飯是必須吃飽的;但是,假如一群年輕人只知道圍著一鍋別人煮好的飯,去爭搶分配;而不肯靠自己的能力去另起爐灶,煮一鍋更香的飯分給別人吃,那才真的不免要圍在空鍋邊餓死哩!

  假如,您認為自己只是一隻想揀食米粒的麻雀,那麼,請不要飛進文學的殿堂。這裡面太空闊、太冷清了,只適合蒼鷹孤獨、堅忍的長征。

  當我選擇了這條文學之路,就已準備作一隻獨飛的蒼鷹了。

——顏崑陽<蒼鷹獨飛>

  顏氏散文,在散文的境地中開闢了新的境界,尤以後期可觀。例如<窺夢人>、<不知終站的列車>、<消失在鏡中的兒子>和<山鬼戀>等,已經脫離了傳統散文的寫法,而走向寓言故事,以求更能反映批判社會和人性。顏氏既能會通道家哲學,又把當中的文學技巧重新鍛煉,成就新一派的散文大家。

九、簡媜《私房書》

  「對一個作家來講,不管它是詩、小說或散文,一個作家死後要葬身哪裡呢?其實我覺得對一個作家而言,最好的埋葬地點就是讀者的眼裡。」——簡媜,演講。

  這是一本小書,簡媜整理出自己的扎記,每每只有一兩句,短而精巧,每見哲思,適合坐車時拿出來翻閱,又不致於失卻窗外風景。為了簽名而買了這本書,看時,總想起她演講時說出一些震動人心的句子。
  書句摘錄:

  創作的曲徑愈深,愈不喜與人廝談。有些作者被派到紅塵灰煙中去滾,有些只需面壁蒼松,不管何種形式的活法,不能不日日走一遭幽徑,那兒只見著蒼天、玄黃,及一個翡翠自己。我們活在這個時代,但不是為這個時代的錙銖、鑼鼓在寫。

  為讓我們活著的那一存有在寫。



  如果是最美的一個男子,我會愛。不需要以允諾償還允諾,以淚眼輝映淚眼的愛法。只是去愛,沒有目的,沒有未來,不必信誓,不必結盟。愛可以實現,但不在人世的塵土上。愛等量於自由。


  承諾有其侷限性,再輕微的承諾都可能變卦,尤其在情愛之中。由是而涕泗縱橫的人可以寫出懺情錄,豁達寬容之人可以成為哲思者。看來,承諾不是壞事,要就不諾,要就處處諾之。

  我是不諾的,卻常常嘻然諾之。

十、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每年,總要讀一本李天命的著作,讓自己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腦筋靈銳一些,對世事清晰一些。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過汪精衛雙照樓故居/葵

過汪精衛雙照樓故居
文:葵

嘗閱汪精衛《雙照樓即事》詩「雙照樓頭月色新。清輝如慶比肩人。梅花雪點溫詩句。疏影橫斜又滿身」,癸巳冬抵南京,過雙照樓,見餘暉掩映,人去樓空,憶其美辭,為此絕句。

雙照樓含薄暮昏
落暉猶染舊苔痕
寒枝不復梅飄雪
留得香辭後世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