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讀書會後記:胡利奧.科塔薩爾《萬火歸一》短篇小說選/燕鳳

火苗(32):胡利奧.科塔薩爾《萬火歸一》短篇小說選後記

撰文:燕鳳

時間︰2013年01月19日,星期六,16:00-20:00
地點︰艺鵠
參加者︰子軒、燕鳳、子陵、頌恆、Kaho、家欣、嘉碧、雪鵑、植、升

是次讀書會的閱讀作品是阿根廷的小說家胡利奧.科塔薩爾的《萬火歸一》,《南方高速》,《美西螈》。

開始討論前,我們很簡單地了解作家的背景。科塔薩爾的家境清貧,父親早就離家不返,由母親獨力支撐,他曾想當海員,卻礙於學費昂貴,只好入師範,當了老師。後來因政亂,移居法國,當上了聯合國的傳譯員。由於體弱多病,在1984年病歿。在感情方面,他有過三個妻子。

《萬火歸一》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友人指出交錯地描寫兩個背景不一的愛情故事如何充滿互補的成分,如伊蕾內對讓娜;馬可對照羅蘭。友人也說人物的對照聯繫可以是男女的方式,如伊蕾內對羅蘭。在討論中友人提出故事可以從建築結構的方式來解讀。友人說到馬可夢境預示自己死亡的線索。 古代娛樂戰鬥的玩法,如裝備與出場位置代表對方的地位,即戰奴與戰士的分別。反映了馬可如何受到有權力的妒忌者惡意侮辱。大家也討論了題目的含義,猜疑火是一種對三角愛恨戀情的圓滿解決方法?還是寓意什麼?兩個地方看似偶然但又必然產生的『火』會造成怎樣的『一』。三角愛情由火為終結,友人說那是一份消失與消逝的對比,也包含了人物對愛情的珍重,執著。而友人說火可代表了對愛情背叛的懲罰。最後,我們笑著大膽假設作者用此短篇告訴第三任妻子自己的忠誠——對前任們的愛戀之情已用一把火滅了。另一有趣的地方是大家也很懷疑文中螞蟻,與電話中出現的數字的用意是什麼?

說到《南方高速》時,我們看了王妃,404,以及其他車牌的相片。友人畫了車的排列位置以方便聯想。車的樣子可以讓讀者聯想到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故事以新聞報導作為開始,開車的人都是以巴黎作為目的地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但路突然堵塞,眾車只能被逼停留。而故事的主題由新聞提出。友人說按照寫作的年代---工業革命期間,車的生產量高,所以作者巧妙地用車的種類代替人的名字,而人物沒有名字也是暗示他們的陌生,是人生中因為意外而擦身而過的人而已,不會因這而變得熟悉起來。友人說作者曾是共產主義者,故事中人互相幫助,出現的小型社區代表共產世界,而高速公路指的是通向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世界的通道。在文筆方面,友人說欣賞作者對結尾的描述,有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很流暢地表達了一種快速的無奈,一個溫馨互助的小型社區的氣氛被無情的拉力沖散。最有趣的觀點是友人說在故事的開始,作者就埋下一條男女主角不能成一對的伏線——對時間的看法不同。

最後,我們很簡短地討論《美西螈》。作者以優美的文字描述了美西螈。據西西的說法這短篇可以看成生物學家在寫報告。在閱讀過程中,友人想到了莊周夢蝶的故事。看到美西螈的樣子有人認為可愛,有人認為可愛得有點可怕,就如故事描述的主角般,看得久了就會變成一隻美西螈啦。

附:科塔薩爾 生平
1914
生於比利時(阿根挺駐法國大使館@布魯塞爾)

1919
定居布宜諾斯艾利斯。不久,父母離異

童年並不快樂,鍾情閱讀凡爾納(Jules Vern)和愛倫坡

1932年
18歲,獲小學教師資格

1938
以筆名發表十四行詩集,起初的作品都以筆名出版

1944年
獲大學聘任教授法國文學

1948
Cortázar met his first wife, Aurora Bernárdez in Argentina in 1948 and married in 1953
Both are translators

1949年
第一篇以真名發表的作品:《The Kings》(劇本)

1951年
受貝隆打壓
獲法國政府支助,遷居巴黎,其後長期定居當地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出版,翻譯《小婦人》成西班牙文

1952-53年
獲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翻譯,翻譯愛倫坡作品為西班牙文

1956年
短篇小說集《遊戲的終結》出版

1963年
長篇《跳房子》出版,獲各方(包括約略、馬奎斯)激賞,是科塔薩爾最著名的長篇小說

1966年
短篇小說集《萬火歸一》出版

1974年
成為「羅素法庭」活躍一員,反對戰爭暴力,捍衛人權
(羅素法庭是由羅素及沙特創立的民間法庭,因反對越戰而成立,專門揭露和調查美國於越戰時的外交政策和軍事侵略)

1981年
入籍法國

1984年
於巴黎逝世,享年69歲

看室內歌劇《蕭紅》有感/恒川

看室內歌劇《蕭紅》有感

文:恒川


一個多小時的歌劇完結,聽導演、編劇的座談分享會,得知編劇在劇本上頗花心思,而且她是北方人,所以對環境營造的氣氛也有考證。

歌劇穿插「愛」、「生」、「死」,這也是研究蕭紅時常看到的題目。劇裡蕭紅的話很多,對蕭軍的控訴、對自身不幸的亢泣流露等等,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此劇的主角是她。無錯,蕭紅的話很多,但不是在外在世界,而是在她的內心世界、她的文字世界。既然劇裡毫不避諱的描述蕭軍的大男人性格以及他對蕭紅人生的干預(導演提及這是他認為編劇寫得最好的地方),這更應注意到蕭紅在外在環境處於劣勢、被奪說話主權的狀況。而這狀況也是成為她在作品中對社會控訴、對男人不滿的理據。也是因為她在外在世界的沉默、孤獨,才襯托出她文字世界憾人心靈的力量。昨晚的歌劇過多渲染她的不幸,而較少聚焦在她的內在世界。而當聚焦其內心世界時,又安放了很多牽動觀眾情緒的辭句。從劇本看到很多詩化的句子,意境很淒美。台上的「蕭紅」的確擁有荒涼的人生。

但全劇既欲描述蕭紅的人生,但又把她的人生斬開,沒有把對她影響深遠的駱賓基、端木蕻良等人放進去。既然圍繞她的愛,卻只交代了她的一半愛。她死前在醫院的經歷及與身邊人的關係,也影響著她晚年的作品,也是認識她的重要部分。在戰爭中的狼狽、掙扎更令她添思鄉之情,於是寫下《呼蘭河傳》、《小城三月》作品。蕭紅雖然只有31年的壽命,但她的經歷卻是漫長、坎坷,當然不能用劇的長短去取決劇的質素,但既然劇的原意是讓人認識她,了解她的人生,就不宜斷然斬開她的經歷。這當中涉及配合歌劇的元素以及對藝術的考慮,但既然是這樣,又會否考慮到用其他形式例如舞蹈的形式去呈現?又或者會否考慮從作品的角度去呈現蕭紅?而不是那麼快便要呈現其一生的經歷,更何況劇中只是她部分的人生。看來歌劇只是從藝術美的角度考慮較多,主角的身世反成了配襯。

而提及把它作巡迴之用,這點我是頗有點擔心。當然,站在歌劇的立場,台上的而且確歌唱了一位女子悲涼的人生,但站在文學的立場,台上的只是一位身世淒涼的北方女子,將蕭紅的故事套在這個女子身上,但她不是蕭紅。若果把這個形象的蕭紅介紹到外國去,這實在有點怪。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尋大道的蝴蝶——屯天書展有感/恒川

尋大道的蝴蝶
——屯天書展有感

文:恒川


天氣出奇地熱,汗珠二話不說黏附在黑色襯衣,有幾滴因我避開唐突的輕鐵而留在石塊上。

校工指引我到校務處找鮑國鴻老師,掛套嘉賓牌,徐徐走進禮堂,同學投以好奇的眼光,心想我是甚麼來頭。

禮堂出奇地寧靜,說出奇也只是對比以往的中學生活。那時進禮堂大多是被迫聽講座,常幻想自己是無辜的囚犯,被綁在椅上,只有嘮叨的怨言漏散至鐵窗外。漏不掉的便凝聚在堂內,編成一支不受老師歡迎的交響曲,既是交響曲,我們當然沒理會他們的擠眉弄眼。

我不習慣禮堂莊重的氣氛,雖然它的本質如此。於是佻皮地張望附近的同學,他們的眼神大多停留在吳冠中的《雙燕》上,有的更認真討論嘉賓的背景。認真得驅使我坐直腰板,靜候講者。

「小道,娛人眼目;大道,震撼心魂。請問作為求學時期的學生,應如何探索大道?」一位中三同學就吳冠中的藝術觀發問着。

堂內發問的同學打動了我。他們的問題像一個個小鈴,在我頭上盤旋敲響。

講座後,他們圍聚,向盧瑋鑾(小思)女士發問創作的疑惑。「不用介意別人的看法,寫自己想寫的。」小思勉勵他們。他們排山倒海的問題沒完沒了,像小孩遇到仙翁般,充滿好奇及渴求。

他們的熱誠引起我的好奇,而我的好奇在禮堂內的書展得到答案。

場內書籍分類清晰,有不少舊版的書,也斯的《城市筆記》、蘇偉貞早期版本的短篇小說,也是鮑老師特地從台灣訂來。跟他閒聊,感受到他選書的認真。他又向我推介好書,聊及文學點滴,又向在場同學介紹作品。幾位同學更自組選書團,討論作品。

提着幾袋大書離開之際,幾隻蝴蝶飛入校園。看來,牠們找到理想的歇息地方。希望牠們好好歇息,為下一趟旅程做好準備,始終,街外滿是濃密的塵埃,生活不易啊!

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後記:屯門天主教中學的同學求學心強,對學問有熱誠,老師看重文學藝術,嚴選好書,師生關心文學,令人欣慰!望同學對文學抱有持續的好奇心,發掘更多前人埋藏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