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今天舊書義賣/杜子軒

今天舊書義賣


文:杜子軒

今年宣明會舊書義賣,如香港書展般,仍然抱著救亡心態。救亡可能過份嚴肅了,說到底只是搜羅些近期感興趣的書籍,也為自己的工作室裝備些參考資料。友人問我:宣明會舊書展賣不出去的書籍,究竟會怎樣處理?會送到堆填區嗎?我不清楚,但總覺得,他們像無主孤魂,不知扔到哪裡去。如果我把一些罕見的好書存放起來,說不定將來能夠給予有心人,或留來自己細味。

我每年都支持宣明會舊書展,必定提早兩小時排隊,相信是少數非為爭奪教科書而首批進場的市民。如果你有參與這個活動,相信不難注意到教科書和流行愛情小說的魔力,他們競快的情境像鏡頭每年重播。不過,當中也有不少人認真選書的,或像我,願意被書選中。

記得四五年前,我和一位愛好書籍的朋友去選書,他看見特價區那裡書敗如山倒,有些小孩子像玩遊戲般把書掉來掉去,也有些成年人像揀不到心儀的衣服般把書隨意扔在一邊,結果會場內的書都亂成一團。他立刻義正辭嚴地喝斥他們,那時我也嚇了一跳。他對待書本的認真態度,仍然值得我去省思。又或者,香港的書文化是難救的了,書展或舊書展,似乎更像一個市集,不適合愛讀書的文人雅士參與。今天遇到一個年輕人,他自己選書之餘,還像義工般幫忙把書排列整齊,令我十分感動。香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冷漠,但有默默耕耘的義人帶給人溫暖。

再說閱讀,有一個朋友對我說,不要再期望大眾懂得選擇好書,他們肯看一本流行小說,翻翻通俗讀物,已經算是萬幸了。我還沒有力量去改變甚麼,只是喜歡觀察,若說沒有人為閱讀文化盡力,這說不過去的,但你問他們可以改變現況嗎?我又覺得沒多大起色,還需繼續努力。可是,正是這種面對狂瀾的無力感,很多有心人最後選擇放棄。不過,我認為大環境雖然難以立刻扭轉,但是微小的影響還是可以透過人傳人互相感染的。美好的環境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的,所有文化活動仍需要繼續堅持,就一點一滴累積吧。

本來只想分享選書的樂趣,卻越寫越多,無意中抒發了一大段文字,可算是這幾年沉澱下來的感受。今天我進場兩次,除了替人買的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外,我先後選了幾本書:高島匡弘《從日本中小學課本學日文》、加藤敬事等編的《東亞四地:書的新文化》、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鍾偉民詩集《蝴蝶不哭泣》、荒木飛呂彥漫畫《怪異奇人列傳》、橫浜幽遊白書研究會著《幽遊白書之秘密》日文書兩本。此外,還撿下《圓桌詩選I.空洞盒子》、《今天》文學雜誌第99期和第28期,尤其後者叫我感動,沒料到真的可以遇見這麼舊的《今天》,我果然是書中女神眷顧的寵兒,總被書本選上。

2013年7月31日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今天書展/杜子軒

今天書展

文:杜子軒

平日常逛書店,所以今年本不打算去書展,但知道詩哲將會讀詩,還是前去捧場。最初我誤以為她去讀席慕蓉的詩,還是今天才知道原來是《我們都是李旺陽》的朗誦活動。這兩天身體有點不適,似乎糊塗了。今年逛書展的心態,有點像救亡,看看哪些書需要我撿回家。

《我們都是李旺陽》的朗誦活動在會場的三樓,雖然攤位近中央,但只見沙發座位都給人家休息,這個活動的聲音和意義,到底有幾多人聽到?又有幾多人明瞭呢?參加者寥寥無幾,其中大半是負責朗誦的詩人,還有我們幾個。首先遇見何比,然後又見到袁兆昌,還有一些尚未認識的寫詩者。每年總會有人責備書展是個趁墟的商業活動,與文化事業無關。沒錯,確實很喧鬧,人頭洶湧,但當中也不乏有心有夢的人。像袁兆昌所說,這場地有點奇特。乍看,人流太多卻甚少駐足,吵得難以聽清楚朗誦者的詩句。我想,書既然造了出來,不可只堆疊在桌上,還有些延伸活動需要繼續努力,堅持這顆回應社會的心。香港需要這顆心,若再寫一部香港文學簡史,相信誰也刪不掉你們。

當我回到中大出版社,沒料到只隔一個小時,有兩三本《今天》被買了。我進書展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搜羅《今天》。自從看了《今天》第100期之後,深深被北島的堅持所感動,對它的熱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之前已在旺角的新亞舊書店撿了第69期,現在《今天》只賣半價,所以一下子買了十本,購入了第73-74、78、89-92、94-95和97期,相信以後還會陸續補購。今年逛書展,比從前更留意角落,因為擺在顯眼位置的書籍已經過份熟悉。在中大出版社,除了《今天》,還抬走了一大疊放在地下的逾期《二十一世紀》。無可否認,《今天》,以及籌備火苗四年多的今天,叫我越來越在意刊物留下來的價值。在香港搞文化之艱難實在不足為外人道,若果能夠互相支持,夢還是可以藉著攜手來圓的。

近期看廖偉棠《浮城述夢人》,訪問的文化名人,有哪一個不是默默耕耘的?與其爭名逐利,何不做好眼前喜歡的事?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衷,簡單很美,美得有溫度。如果倪匡不喜歡寫作,哪裡有我們的衛斯理呢?閱讀、寫作,然後就是分享、交流。昨天剛讀完訪問小思的那一章,今天在神州舊書攤位就遇見她了,一個真心愛書的人,我還是安靜點,不要打擾她淘書的興致了。我本來看中了幾本罕見的好書,但因為行裝已經太重,還是留予有緣人。

準備離開前,還多買了一本書。在亞洲週刊的攤位那裡,有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的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竟然以極低價賤賣,二十元一本,買五本以上就每本十元。友人樂想把全套買下來,其實我不該攔阻他的熱情,但怕他是一時消費的衝動,結果他勉為其難買了十本,還多送一本莫言的選集。不曉得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角落,文學作品低價至此,誰都會覺得無奈吧?這個系列很好,我有楊煉《雁對我說》,惟一不滿意的是編輯,每首詩歌都應該盡量以新頁開展,不應該把詩名和開首壓底,為了節省紙張而破壞形式美。結果,我只挑選了舒婷的《一種演奏風格》,時代逝去,她的中後期詩歌已漸漸被忽略了,看目錄就覺得相當有意思,而且繁體版的舒婷,實在值得我們重視。

書展本屬虛幻,於是,我從今天開始醒覺。

2013年7月20日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情感的皺紋/許栩

〈情感的皺紋〉

文:  許栩

以下內容嚴重劇透,欲看電影者敬請注意﹗

        西班牙動畫《歡樂皺紋》,原名《Arrugas》(The Wrinkle),沒了中文譯名強加的「歡樂」二字,卻是諷刺地突出了老人家的悲哀。

        故事講述退休銀行經理Emilio被兒子送入安老院,看盡院內老人如何地被兒女忽略,各人如何被回憶所纏繞的故事。安老院共兩層,一樓住著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家,二樓則住著失去自理能力的各種人(不止老人家)。一樓的老人家極力裝作醒目聰明,避免被送上二樓。Emilio在院內認識了多位好友,其中他的室友Miguel無兒無女,只求自利,是個愛欺騙患腦退化症的老人。故事便以Emilio由健康的老人至患上腦退化症,與Miguel之間的患難見真情的友誼為主線。

        電影營造三層世界,包括「安老院外」、「安老院一樓」以及「安老院二樓」。不像錢鍾書的《圍城》,「城外的人」沒想進去,我們一如生活常識,便知「城裡的人」(老人家)只想逃出來。可悲的是,這安老院的圍城中,「一樓」正是「院外」和「二樓」之間的夾心層,住在裡面的老人家貌似正常還具自理能力,卻是無奈的進退不得。回不了家,家人不願照顧;生理上日漸退化,住上二樓是早晚的事。

        編劇沒設定泯滅人性的護理和醫生,員工中沒半個壞人,不會出現毆打虐待老人的情節。偏偏在自由的環境下,老人家更顯得坐立不安,心理上焦慮難堪,每個人只能懼怕著腦退化的來臨,進一步被世界所遺棄。片中對老人最大的敵人不是死亡,而是孤獨。無論是回憶所餘無幾的Emilio、陷於東方快車回憶的老貴婦、還是借偷取果醬茶包送給孫兒的老婦人,強調孤獨,以不同方式排解孤單成了電影最大的主題。

        片末加插了佔據全屏的一行文字:「獻給現在、明天、未來的老人們」,然後畫面從天空漸漸下降,一棟大廈各層分別住著青、壯、少年的人們,這時候地面出現了從安老院重回社區的養狗老人。老人領著狗,走進大廈的電梯,電梯的門關了,卻夾著狗繩留了牠在外頭。老人恐慌不已,馬上按下按鈕,幸好狗兒安然無恙,老人重展笑容。

        我想,導演通過這副笑容,再一次提醒觀眾,縱然我們沒能避免老去的事實,但始終憑著一個老方法,關懷的情總能排遣寂寞,這也是Miguel最終悟出的道理,皺紋只不過是一道道渴求情感的疤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