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蝙蝠俠——夜神起義看後/馬迅榮

蝙蝠俠——夜神起義看後

文:馬迅榮 

on Wednesday, 25 July 2012 at 15:45 · 

眾多美國英雄之中,我比較喜歡蝙蝠俠和蜘蛛俠。原因是兩者都夠弱,沒有雷神、Ironman那類角色的強大力量,很多時面對逆境也是靠精神支撐。七月初,看了蜘蛛俠,十分喜歡,因為故事中對人性的刻劃加深不少。昨晚又看了蝙蝠俠,沒有看IMAX,反而更領略電影的細節。

以下含劇透,未看電影的人請注意。

看電影
感覺上,今集的炫目場面不多,最大陣容都只有片末的炸球場和數千人群毆,與第二集相比少得多。而且武器只多了一架戰機和電子槍,看頭實在不夠。英雄電影的必然戲碼:正邪角色生死鬥也只有班恩(Bane)和蝙蝠俠的數分鐘徒手戰,幕後黑手的死法可以說是「暴斃」。

但正因如此,用文戲推進戲情和內心掙扎的手法更突出。戈登放棄宣讀真相,顯示了對和平的希冀和勉力維繫。阿福點明布魯斯脫下面具但沒有展開新生,並忍痛離開大宅,顯示蝙蝠俠內心的孤苦和脆弱。井中布魯斯與醫生的對話都令人印象深刻,並且將「強」這個思考,由肉體層面,推展至靈魂。喜歡故事最後用阿福的幻想作結,讓觀眾留有想像的空間(女主角的側面,在這幕尤為漂亮﹗)

看電影中的社會
葛咸城就是現實的寫照:用謊言支撐繁榮,多少齷齪勾當不為人知,大家又為微弱的希望努力。然而,在這些繁榮背後,偏偏有一群人受壓逼。由故事開頭死於地下水道前的青年,到最後民眾願意相信班恩的謊言,紛紛起來攻擊富人、權力者,都在說明五光十色的城市之下,有些人不被聞問受著壓逼。

看電影中的恐懼
黑暗、對未知的不安都是恐慌源頭,「蝙蝠」是這種心理的具體呈現。由始至終,恐懼都是一貫主題。普遍認為,面對恐懼的方法是戰勝它,或者自己就成為發放恐懼的源頭。這兩個想法分別在「俠影之謎」和「黑夜之神」實現。而今集「夜神起義」在恐懼和面對恐懼方面,又有了新的演繹:心靈的痛苦;與恐懼並存,讓恐懼提供力量。

班恩和米蓮達對葛咸城的深仇大恨,令他們意圖用極致的恐慌摧毀整個城市。故事特別安排布魯斯困於井牢之中,看到囚犯嘗試沿壁上爬,在跳台失手撞死一幕,就是為了具體地說明:當人抱著希望上爬,站在最接近光明的跳台上,打算跳出去擁抱光明,卻剎那間失去一切,在絕望中撞死——這瞬間就是極致的恐慌和痛苦。他們不單想用炸彈將城市夷為平地,還希望見到民眾在奮力掙扎之後,瞬間面臨絕望。

即使陰謀逼近,故事開頭布魯斯可以說是一蹶不振,對未來沒有希望,從其他角色的對白,更隱隱透露他尋死的傾向。重新披掛卻敗於班恩手上,可以說是自然而然。及至到了井中,他仍然打算用一貫方式,以肉體和意志戰勝困難,幸好得到旁人指點。最後,他戰勝了,方法是連唯一的生存希望也放棄。觀眾可以想像當他站在跳台時,內心感受如何;這又有點「破釜沉舟」的意味。

這個井,可會是電影中的一個隱喻?井就是葛咸城的縮影:班恩製造的混亂就是一個跳台,讓想向上爬的人可以一試,卻對下一刻的命運懵然不知。當然,有些人索性不抱任何盼望,正如在井底生活的人,又像被困在葛咸城時低調苟活的人,只想守住此刻的安穩。最有趣的是,葛咸城又是現實的寫照。

總結
沒有了特大銀幕、立體效果、震撼場面,更讓人感受到故事描寫的一個落泊英雄。面具背後因為命途多桀而生的痛苦,說明英雄也有人性一面,內心脆弱得可能彈指即破。Ironman、雷神之類的英雄,看後只記得爆炸場面和電腦特技,劇情往往欠奉。今次的蝙蝠俠刺激之餘,又帶點深沉意味,算是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