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夜遊書展14/杜子軒

夜遊書展14/杜子軒

第一次夜遊書展。中午收到友人的信息,說要排個半小時才能進場,幸好晚上不用排隊,只是要繞很大個圈就比較無奈了。鐵馬阻攔,路迂迴得形同小腸,人急步而行、左右穿梭的風景,為麻煩添上生趣。每年書展都會有許多負面言論,彷彿鄙視它會使自己顯得高尚。精益求精,不斷改善,求進步原是好的,但一筆抹殺它的價值就過份了。書展本有商業成份,他們需要賺錢是不爭的事實,把書籍文化看得文藝而離地就不太現實了。有講座、有展覽、有年度作家,推動文化的事情仍在繼續進行,無疑有很多混水摸魚的「作家」和「讀者」,但也有不少有份量的人物和書籍。我們能夠只看見淺薄的部份而置其他努力耕耘的人於不理嗎?這時代,要在旁雜之中精準地看見光點,還得靠自己的眼睛。

本來星期四真的想參加陳智德「香港文藝副刊與雜誌的印跡」講座,只是未來抽空前往;惟有星期六晚上才騰出時間來一趟書展,連原想一看的「書香人情香港書業世紀回眸」展覽也未能如願參觀,深感可惜。

這次書展也和上屆一樣,我有收集《今天》雜誌,起初以為自己不能來書展,因此拜託友人替我補回其中幾期。結果我自己能來了,也買到第八十六期,所以嚴格來說,我應該買了七期逾期的《今天》。

另外,我買了〔日〕堀辰雄《風起》,岳遠坤譯本,宮崎駿動畫的原著小說。看過動畫,很喜歡,將來有機會到日本輕井澤,堀辰雄曾在那裡居住,到時一定會帶同這本書,讓它吸吸那裡的空氣。

最近讀畢〔日〕柳田國男《妖怪談義》,重燃了解妖怪的興趣。我是沒料到書展會出現〔日〕井上圓了《妖怪學講義錄(總論)》,記得從前得知有這本書後,都遍尋不獲,只能在大學圖書館的地庫裡,從蔡元培的全集裡翻找出來,當時那份發現的喜悅,仍猶在心。我不得不佩服中國大陸的出版界,真是如日中天,他們願意出版相對冷門的書籍,十分難得。

最後,我在田園書店裡找到〔哥倫比亞〕G.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國內譯馬爾克斯)的《智利秘密行動》,台北時報初版,才二十元。馬奎斯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今年四月時逝世。《智利秘密行動》是他的報導文學作品,他的《百年孤寂》、《愛在瘟疫蔓延時》及很多短篇傑作無疑在港比較有名,但我記得在《巴黎評論》的訪談中,馬奎斯講到自己從前的記者生涯,還有他喜歡當記者和報導式的筆法,因此我可以嘗試接觸他另一種文體。

今屆買到的書本說不上多也說不上少,希望能抽空讀畢,再撰文與諸君分享。

火苗「有今生無來世」電影會(maybe版)暨即興集體創作後感/燕鳳

火苗「有今生無來世」電影會(maybe版)暨即興集體創作後感

文/燕鳳


有今生無來世,給人一種絕的感覺。在川流不息的人海裡,大家約在某一個點,停留,等待,正在發生,結束。只有一次。就算能再次相聚,我們已找不回那天共處的空間。簡單些來說,「找不回那天共處的空間」是指朋友的C5E工作室。


C5E工作室位於觀塘舊工廠區內的某大樓裡,它差不多秘密地存在了一年,在快要結束前,朋友邀請大家來一次電影分享會。我們在那裡即興地進行了集體創作,愉快地分享了大家的短篇小說。由於時間的不足,我們錯過神秘電影的環節。也許是創作與分享的滿足感減低了神秘電影的吸引力。我們將神秘電影留下,就找食店填肚子去了。


在電影會前,我期待著三件事。C5E工作室到底是怎樣的呢?大家看了電影《停車暫借問》後會不會分享各自的愛情觀?神秘電影會是什麼類型的電影?而即興的集體創作就被我忽視了,當時可沒有多想過電影會後要花一小時去拿著筆與紙寫500-1000字的短篇小說,而且還會將各篇小說組合成一篇。小說的發揮空間很大。我們寫作主題是「夥伴」,然後可按自己的喜好加插對電影的感想或電影裡出現過的情節,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發揮創作的靈感,主辦人有心思地利用Dix it的遊戲卡,於是我們的即興集體創作會在充滿緊張的下筆氣氛與隨意的坐姿下進行。


《停車暫借問》是鐘曉陽的成名作。友人認為小說最值得看的是人物描寫,故事給人的感覺就有點老舊。在我的印象裡,《停車暫借問》是中學課本的選段閱讀,可讀可不讀的。那時老師非常推薦我們到圖書館借來看,但我對悲傷結局的愛情故事沒興趣就將其忘了。是次電影會,我看了由周迅、張信哲主演的《停車暫借問》,看到一個舊時代的悲傷愛情故事,看到趙寧靜與林爽然沒有再續前緣,分隔兩地的無奈,看到階級和禮教的可恨。


之後,我們一邊簡要地談著對電影的感想,一邊吃掉放久而變涼的麥記午餐,不一會兒就跳進了集體創作的靜謐裡。在那能容納到十人左右的工作室,我們各自選了一個位置,有人坐沙發,有人坐凳子,有人坐在鋪著紅色地氈的地上,忘我地書寫,由想著如何串聯主題、電影、卡牌,到希望能在限時內停筆。


輕鬆的集體創作是很有趣的。我隨意地下筆,不打算要完成什麼大作。困難的部分是自己的作品如何能配合前一位朋友的,畢竟我們抽籤決定了各自短篇小說排列的次序。我沒有看過上一位朋友的文章,很難想像出對方的風格。於是我選擇跳過,選了電影給我印象較深的情景,以卡牌為重,主題次之的方式寫了一篇不太滿意的作品。


作品收集後,我們以之前的抽籤次序選了不記名的篇章來朗讀。聽文章,看卡牌,疑惑地選了文章配搭哪張卡,寫下誰是作品的主人。那環節的趣味性最大。對相識已久與剛認識的朋友,你能分辨他或她的寫作風格嗎?你能感受到朋友對近來的所見所聞如何融進自己的作品中嗎?各種各樣的疑惑,在朋友們對自己作品的解說下明朗起來。然而,要將這十篇各寫各的故事連接起來實在不易,但我們都非常期待完成品在不久的將來呈現於世。


火苗「有今生無來世」電影會(maybe版)暨即興集體創作後,我想到maybe版真是一個矛盾而微妙的用詞。我們在今生還能有電影會和集體創作的機會,但幾個月後或許不可能再在C5E工作室進行這些活動。對C5E工作室,我沒有太多的感情,它是朋友們的一間工作室,用來放放書,看看電影,偷偷閒。在那裡呆一個下午,給人一種與世隔絕感。那沒有窗,聽不到外面車聲的房間裡,有一桌,一椅,一沙發,一放影碟的小架子,一放滿各類書的純白書架,書架上有一個木雕的孔子像……和能容納十多人的空間,這就是我見到的C5E工作室。Maybe是訴說一種在絕之後的可能性嗎?朋友們以後還能擁有其工作室,只是那間工作室不再是C5E。雖然我覺得自己在即興創作上寫出來的短篇作品比想像中的差,但能參與其中真好,大家一起笑著度過了一個下午真的很好。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火苗即興集體創作「夥伴」後感/恆川

火苗即興集體創作「夥伴」後感

文/恆川

當你選擇與別人分享作品時,創作有時並非個人的事。以前只試過一次集體創作,那是份功課,始終不滿意「完成品」。是對別人失去信心嗎?抑或彼此的意念難以串連?偏偏今次的主題就是「夥伴」。

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忘掉首尾的連貫,我們既是上一位朋友的讀者,又是下一位朋友的作者。縱使我們知道對方是誰,但從作品可見,我們並沒有了解對方很多。(虛擬世界收集我們的想法,卻沒有融合作者與讀者的思緒)那刻我感到陌生,即使是我常見的臉孔。也許文字就真的是老老實實的個人思緒的整理,別人所看到的只是你的牌匾。但至少,我們透過對方的鏡子,誠實審視自身的不足。

我很留意家豪的言行,不論從介紹遊戲的玩法到總結每人的成果,看出他對是次活動的重視及心意。很喜歡這次的集體創作。

火苗文學工作室之「有今生無來世」電影會(Maybe版)暨即興集體創作會後記

火苗文學工作室之「有今生無來世」電影會(Maybe版)暨即興集體創作會後記

日期:2014年7月12日
時間:12:00PM至6:00PM
地點:觀塘C5E工作室

「有今生無來世」或許與「一期一會」有類似的意義,以說明我們每次的相遇或聚會都是獨一無異的。我不知道C5E是否會保持這樣子繼續下去,故特意邀請各位的蒞臨。

《停車暫借問》的故事,趙寧靜與林爽然無法再續前緣的遺恨,亦呼應著「有今生無來世」的主題,是我選擇本片的原意。當日未有與一眾討論電影,亦成為我們的遺恨,希望各位如有所感,且在此留言,好讓我們再續前緣。

「即興集體創作會」成為是日活動的主菜,遺留了另一齣神秘電影,在此必須向各位致歉。

我十分清楚文藝愛好者的自我,正因如此,我特別愛好團體運動,如足球、籃球,亦特別欣賞具團體精神的球隊,因為從中往往能認清自身的缺陷,故以「夥伴」作即興創作會的主題,並透過是次活動將彼此的自我同步。電影和紙卡是我們即時產生的共同經歷,作為十人創作的底蘊,出品是否與此有所依據亦非至為重要,重要是我們有沒有想及他人。雖然我們如不協調的合唱團,歌唱時有明顯的參差不齊,但我們亦以此透過同步嘗試考慮自我以外的自我,藉此推動自己向社會多走一步,使自我更豐富。

我尤愛小說這種文體。因為「情節」不一定是自我的經歷,最有可能與自我保持距離,以想像或表達一種可能性。

十篇作品風格不一,但我們的起步點其實是一致的,就如所有人類的起步點是出生一樣,然後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寫出紙上的人生。我們以此發現別人對自己和自己對別人的認知程度,這亦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態度到底是去到哪個程度?我很欣慰,彼此嘗試自我同步的一刻。

或者我們不必看結果,重要的是願意持開放態度面對彼此的距離或同步。我不知道下次火苗何時會再有集體創作會,對此,再一次由衷感謝出席的每一位,因為這很可能是「有今生無來世」!

李葭呺
2014年7月14日

心即是山:讀葉曉文《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恆川

心即是山:讀葉曉文《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

文/恆川


當你掠過山野,看無名的彩花遍地,心中總湧來一股悸動。那是小花,同樣是洗滌你心的過雲雨,至少讓你的心短暫清靜下來,反思內心的需求,對比大自然與市區的生活方式,然後取捨。於是,每個山頭,以及每朵看過的花,對你對我自然別具意義。

曉文選擇尋花,尋的只是花的名目、花的習性嗎?「暗紅色的絲帶經歷幾多風吹雨打?在灌木上輕微擺動,默默引領迷茫的途人……」也許她尋的是天使般的「綬草」,這罕見的天使在薄霧間疑幻似真地指引身處分岔小徑的她,花香引領她誤闖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秘密花園;也許她尋的是具自保能力的「兩面針」,「這麼多的刺,純粹為了自保,也像走進社會的人,不得不好好保護自己……」植物自保源於天性,我們何嘗不是?投身社會已有一定日子的她,由剛寫《殺寇》時的對社會的浮躁與壓抑,慢慢學會保護自身,喜見她選擇大自然作反思的空間。

曉文是全職作家及插畫家,素來善繪人物,人物有血有肉,往往可見其性情。是次《尋花》一書,更有她很多精美的插圖,無疑繪出植物的自然美。香港描寫大自然的書多為植物圖鑑或用作遠足的介紹,讀者或行山客所得的可能僅是一堆陌生的學名。《尋花》一書,先以花的資料及插畫作引入,後以作者尋花的經過、聯想及內心世界為主。除可窺見她的思考,更可見她尋花的有趣經歷。這是難得一見關於香港自然書寫的美畫,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墨,尋找屬於自己的花,英國詩人布萊克認為「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只要我們多留意身邊細節,我們即滿足於擁有的點滴,哪怕只是一朵無人發現的花。

書名:《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
作者:葉曉文
葉曉文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曾獲青年文學獎小說公開組冠軍。現為全職畫師及寫作人,繪畫及文字作品散見於報章及雜誌。著有繪本《藉着此書說愛你》及短篇小說集《殺寇》,並為詩集《普羅旺斯的漢詩》及《香港詩選》等繪製插畫。

書展將有她的新作,在此推介各位喜愛大自然的朋友購買,支持本地作家的用心之作。大家可到三聯書局購買(三聯在書展的地址:1E-A24, 1E-B16, 1E-B04)。

封面圖片蒙作者准許使用。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火苗手記》(Vol.2)徵稿啟事


《火苗手記》(Vol.2)徵稿啟事

《火苗手記》(Vol.2),The Notebook of Framesdream,2014年,秋季號。

本期專輯: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誕生一百周年紀念

歡迎各位投稿者賜稿,可以寫作有關帕斯或其他文學的隨筆。

暫不設稿酬,作品一經刊登,將可得本手記乙本。

限量手作,請多多支持。

截稿日期:8 月31日

預期推出日期:10月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紅樓夢中人之探春——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醒夢

紅樓夢中人之探春——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文/醒夢



踏入國家戲劇院三樓,燈光漸暗,俯視舞台的因緣聚散,一曲紅樓探春,「芳心一點嬌無力」,如水映萬川,映出了大觀園曲折幽微之處。確如莎士比亞所說,「世界是個大舞台,男人和女人只不過是演員,每個人都有生存的舞台,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無論好與壞,幸與不幸,都在演繹著屬於自己的人生」。紅樓探春奏罷,莫非是在訴說屬於自己的悲劇。

首場點出了此劇的兩個主題,探春「詩興幹才兩相得」的性情、她與趙姨娘的母女心結,這兩個核心是推動全劇情節的關鍵。探春、迎春的詩歌吟唱,帶出了探春「海棠詩社」的集結,也說出探春除詩才能與黛玉、寶釵匹敵,其處理實事的幹才幾近王熙鳳,故說「詩興幹才兩相得」。王熙鳳病了,只好由探春當家。賈府家僕想掂她有多少斤兩,借「趙國基去世」故意刁難,卻想不到探春精明幹練,事事講求實證,翻查過去慣例喪錢的帳簿,依照慣例,發放二十兩銀。賈府家僕形容探春是「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的,只是有刺戳手」。

探春、趙姨娘的母女情結,更在「趙國基去世」一事中顯露無遺。趙國基既是趙姨娘的兄弟,也是探春的舅舅。探春初為當家,自然不能偏私,公正嚴明,按照慣例,發放二十兩銀。這二十兩銀,卻惹來趙姨娘的不滿。趙姨娘說,你是我的親生女兒,做了當家,應該好好照顧我們,怎麼可以拿家法來壓自己人呢?探春聽罷,傷心中又有無奈,連母親也不了解自己,最後不歡而散。

整部戲劇,依循這兩大主題發展。探春當家處事,劇中借探春自言賈府漸現頹敗之象,也有以傻丫頭加插幾句荒誕之言,正是形容賈府榮華必定沒落。王熙鳳把下人的月錢拿來放高利,探春心知賈府如此窮奢極侈下去,定然撐不了多久。故唱了一曲「營生」,分配下人各得田地,園務興革,獲利不少,所賣的正是「柳葉編織提籃小」、「茱莉傅粉彩霞影」、「糯粥荷葉桂花蒸」、「嫩筍佳餚素筵清」等物。

可惜王熙鳳卻不領情,反指這是讓賈府沒臉之事。探春當家,恰好發生失竊之事,王熙鳳出來一搜大觀園。下人搜到探春之時,由於身分地位不同,實是狗仗人勢,以下犯上之事。探春打了下人一大耳光,以示剛烈。趙姨娘立即跳了出來,追打下人,使之成為鬧劇,也讓探春大失面子,非常難堪。故王熙鳳取笑地說:「可惜不是太太養的,老鴰窩裡出鳳凰,翅毛無光」。庶出的探春,親母只知小利,不懂大義,在宗教禮法與親情之間,幾經掙扎,加上大環境的衰敗,縱有見識,也只是一事無成罷了。

花開花謝,司棋為情而死,海棠花異時而生,通靈寶玉不見了,元妃逝世了。這一連串的大事,正是意味著探春無力挽回殘局,意味著賈府頹敗的日子來臨。賈府上下,只以為只因元妃逝世,失去護佑,才令賈府頹敗。實則賈府頹敗,一如探春之言,這樣一個世家大族,從外而來是壓不破,從內而來的自相殘殺、自我崩解,才是主因。自作孽,不可活,探春洞悉了一切,又有何用?

劇情推移,賈榮二府滅亡抄家的日子終於到了。民眾紛紛狀告賈榮二府,賈府上下不知如何解決,又悲元妃不在,否則怎會落得如此下場。正當大家皆無對策,探春特來求見。只見探春身穿婚嫁服飾,原來決意接受之前因地遠偏僻而婉拒,海彊王爺的婚約。探春自言:「此身雖無千斤兩,獨支大廈莫頹敗。」探春之意,是希望當上王妃,可以一救賈家。她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卻無法令賈榮二府起死回生。此去一別,絕難重逢故地、故人。

絕難重逢。正因如此,引出了一曲別離。第六場「風箏凌空騰」,探春以風箏自喻,欲超越紅塵,又說希望風箏之線不會從此斷去。象徵非常強烈,也反映出探春遠嫁海彊的內心掙扎。趙姨娘得知女兒嫁去海疆,一邊淒厲哭叫,一邊追趕上來。趙姨娘一見女兒,卻說:「妳怎麼一見賈府頹敗,就無情地去當王妃呢?不用怕,娘有錢,夠我們仨活下去。」探春一聽更是心灰意冷。親娘不曉女兒苦,也不知女兒原是為救賈府,才決定遠嫁。探春不作多言,只收了趙姨娘為她出生時打的金環,就此別離。

趙姨娘不解女兒如此絕情。這不解,也是悲劇。趙姨娘生性好利,不顧女兒,在劇中卻增添了幾分對女兒的真情,更加重了彼此價值觀差距的悲哀。一如探春因「趙國基去世」一事和母親爭吵,借侍女之手,送披風予守靈的母親。趙姨娘初時說:「這就是她的孝心?她孝她的,我就得受嗎?」等到侍女離去,終是拾起了披風,唱起了〈母女對鏡歌〉。

〈母女對鏡歌〉,是劇中極有深意的兩幕,詮釋了母女心結。背景以圓鏡置中,趙姨娘、探春各處左右對唱。場景分開,曲子相連,演至中途,彼此在圓鏡中互相起舞,最後又回到左右兩方孤寂而坐。「對鏡如相望」,強調的是中國傳統倫理的血緣關係,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真理。趙姨娘唱:「你是從我腸子一寸一寸爬出來」、「你來自我骨肉中,你來自我血泊中」,探春唱:「妳溫潤如和煦的風……難尋是那和煦的風」。趙姨娘說女兒是屬於她的血肉,所以女兒應該對她偏私,都聽她的話;探春說昔日的單純已去,地位、身分的限制,名利的爭奪,一切都回不去了,我只能做好自己。

此劇的兩個主題,探春「詩興幹才兩相得」的性情、她與趙姨娘的母女心結,確是核心。但其中的支線,也是別有新意。諸如司棋之戀,剛烈性子,面對宗法禮教、現實打壓,最後只能為情而亡。死後化成海棠花妖,紅衣為其形象,曲子淒厲,象徵了一大情愛之悲慟。此外,迎春縱容親母、王夫人之愛女,莫一不是探春母女的對照。

聽罷紅樓探春的悲歌,思及探春母女情結,突然想到莊子《人間世》的一句:「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趙姨娘的悲劇是不愛女兒嗎?不,她其實很愛探春,卻用錯方法了。她愈用力,也愈把母女二人的關係拉得更遠。探春要的,不是母親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要求她,要的只是母親多些體諒、多些沉默罷了。「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連番誤會,探春一再忍耐、退讓,最後遠嫁海疆,卻受母親指責、埋怨。探春受不了這種母愛,收回母親一出生為她打造的金環,離開了不堪的現世。

收回金環,是圓滿不復的象徵,母女之情終成幻滅的希望,骨肉分離,探春確實幾經掙扎,血淋淋般由趙姨娘的腸子一寸一寸爬出來,遠離母親的愛,成就自己的人生。